反映月球表面的信息,已经考虑了模拟月球表面的数字高程模型。
导航算法被设计为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它使用高度测量、数字高程模型和来自移动坐标系的加速度测量。
导航算法的目标是估计模拟航天器在从3公里高度着陆到陨石坑边缘附近的着陆点期间的位置。
并且在着陆过程中不断更新算法,为此我们特意构思了一个陨石坑峰值检测器,以便使用新的状态向量和新的状态协方差重置导航滤波器。”
大家都听的很认真。
此时阿廖沙已经找到了前面林燃提到的那篇阿美莉卡控制协会的论文,亚历山大看了下摘要片刻后低声来了一句:“变态!”
阿廖沙没有问为什么变态。
因为在阿美莉卡那篇论文里写的摘要是平均最终位置估计误差降低了60%,平均最终速度估计误差降低了25%,到了林燃那,所谓对方案做了个小小的优化,结果却是降低了90%的误差。
两位俄国专家,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华国这小小的优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降落精度方面,各位都清楚,我们的发射,最终要在精度上,做到燃料舱和登月舱的位置间隔不超过200米。
包括这次降落,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目标点位和实际点位的误差应该不会超过20米。
我们的极限甚至能做到比20米还更低。
每次降落都在相邻位置,确保月球基地的建设能够尽可能的使用现有资源,每一个发射到月球上的航天器都能派上用场。
这同样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
这个方案最开始应该要归结于2015年卡普阿诺的工作,他们研究了基于代码层面的地球导航系统信号接收器,用于在整个月球轨道上进行降落的精度保证,在那个研究中,他们把精度做到了700米。
也就是用地球导航系统的信号来支持月球任务,你们应该也听说过,毕竟欧洲航天局在2021年的时候,研究的gnss接收器,他们想要用于esa-sstl月球探路者航天器上,把精度降低到100米。
那时候你们和欧洲还没闹翻,他们很多项目应该会和你们通气。”
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也就是全球导航系统,gps、俄国的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华国的北斗都属于这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