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九章 粮食再增产的信心(8)

上也是拔尖的一批。

即使自然发展,单产提高的速度也是可观的。

最后是薯类,陇中定西的马铃薯组培工厂也做出了些成绩。

严群这一说,就是大半个小时过去了,期间其还给每人发了一份资料。

等其陈述完后,在一旁听着的几人早已在a4纸上圈出了一个个数据,姿态不一,但也总算了解了增产的信心来源。

“失策了啊。”高德感叹一声,“开会的时候该叫上你们。”

苗一封摇了摇头,心里不知是遗憾还是失落,“调研时,瞿总还在国外,严总也长期在制种基地,想叫也找不到人啊。”

陈燕秋心里也万分感慨。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同时又在嘉吉干了十来年的粮食分析师,对各国的粮食产量数据也比较清楚。

在他的印象里,过去老美的玉米平均单产是华夏的近两倍,小麦、马铃薯、大豆等产量也是大幅领先。

如今玉米和大豆已被反超,小麦和马铃薯也快被追赶上了。

这种发展速度就如同华夏经济在这三十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同样将会让世界为之震撼。

祁子文坐在椅子上埋头整理着笔记,瞿阳则悠哉悠哉的在喝茶。

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中,郭阳开口道:“严总说的这些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毕强不在,不然还可以再多说点。”

“够了,够了。”高德这会儿已经想通了,“北部湾港口第一期工程规划3个泊位,我建议5万吨、10万吨、20万吨级各一个。”

这下轮到陈燕秋和苗一封诧异了一瞬,变脸还真快,甚至还提了一个20万吨。

“这不是重点。”

郭阳沉声道,北部湾港口的投资是冲着走向世界去的,有没有这回事他都会要求上大吨位,他在乎的是信心,以及战略目标一致。

不论是苗一封,还是高德代表的嘉禾粮油,长期接触的都是偏向外资的对手。

这些人传播的信息要么是国内粮食进出口平衡,要么就是国内粮食消费增长大于产量增长,最后还是要做出取舍,进口大豆。

再加上最近的轮作休耕政策,苗一封和高德等人也因此被影响到了。

另外,也与嘉禾粮油信息化平台并没有纳入天禾的种子信息有关,这点还要斟酌。

拍了下桌子,郭阳提气振声道:“嘉禾要始终有自己的判断和战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