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就是十二年。
直到洪武十七年,也就是现在的四年后,忽然被火速提拔为户部侍郎。
又过一段时间,老朱把时任户部尚书栗恕贬为福建左参政,让郭桓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代理户部尚书。
几个月后,郭桓案爆发,牵扯到了大明一半以上的官员以及大明一半的中产以上富户。
说句实话,有点匪夷所思。
明初六部依附于中书省,权力极小。
可胡惟庸案后,中书省倒台,六部的权力就非常大了。
然而权力再大,一个户部侍郎,从上任到案件爆发,短短八个月的时间,贪了2400万石粮食?
不提当时都察院、户部负责纠察的给事中、锦衣卫等监管机构有多眼瞎,能在眼皮子底下让一个户部侍郎贪走那么多钱。
单说他要贪,每个月得贪300万石。
还有50万石去哪了?
除此之外,此案牵扯到大明官吏数万人,有说三万的,有说五万的,还有说八万的,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记载,只说数万。
但即便只按三万计算,郭桓到任八个月的时间,要张罗出一张三万官吏跟他一起贪腐的网络,每天跟全国各地三万多同党贪官联络,光写信都得写到手抽筋。
所以郭桓案跟说胡惟庸造反一样很抽象。
老朱基本上属于装都不装了,随便捏个罪名,找个替罪羊就开始朝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前进。
胡惟庸案要集权,于是污蔑胡惟庸造反。
郭桓案是因为明初的时候,老朱要安稳民心,于是对除江南地区以外的其它地方制定了比较低的征税制度,每年国库税额定在了2950万石。
如果正常年月还好,朝廷开销勉强够用。
可一旦打仗,就这点收入怎么支持得下去?
国库亏空,寅吃卯粮,征额经常不齐。
于是找了个理由,拿郭桓开刀。
说到底,大明的大部分政治问题,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嘉靖时期严党与清流斗争是这样,天启阉党与东林党斗争还是这样。
国库亏空需要弥补。
杀个郭桓,污蔑他贪了2400万。
然后让下面的人追赃,实际上就是想弥补这2400万的亏空。
但下面的人哪找得到那么多钱?
便只能拷打富户,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