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大帝了,我改个毛哦。
“也怪不到老四,他是造反当的皇帝,要是推翻了父亲的政策,那不是否认了自己的正统性吗?”
朱云峰为朱棣说了句话。
老朱在明初制定的税收制度其实是很合理的,这一点没得黑。
南方富裕就多征收,北方贫穷就少征收。
除了南方征收得过狠,比可持续竭泽而渔还狠,以至于早期年年定额的税都收不上来以外,其它倒没什么太大问题。
他甚至为了防止下面官吏多收粮食搞贪腐,在这方面都细致入微。
如在他制定的明律户律多收税粮斛面中就有:“踢斛淋尖,多收斛面者,杖一百”的规定。
但没什么用。
明初官员工资虽然比不上宋朝,也比不上唐朝,可维持基本生活是没什么问题,只是不算特别富裕。
然而宝钞滥发,手上的钱越来越不是钱,生活就愈发贫困,像海瑞这样完全不贪不占的官员,哪怕已经做到了正二品,也是穷困潦倒。
结果就是他做的规定全成为废纸,有明一朝东南官员拼命想办法减免赋税,下面底层官吏踢斛淋尖,多收斛面可劲盘剥。
至弘治中兴时,明朝朝廷可以征收的赋税从明初850万顷地,缩减到了400多万倾,减少了将近一半。
这就在于明朝特有的士绅集团可以免税的制度。
事实上朱元璋只是规定了“俱照儒学生员事例,一体优免本身杂泛差役。”也就是免除徭役,以激励读书人。
但就像是在大网上开了个口子,历代明朝官员就拼命将这个网口子撕大。
到了最后原本只是免除徭役的规定,就变成了免除赋税,并且即便有赋税,也能通过各种办法转嫁给百姓。
以至于只要考上举人,顷刻间就有无数人来拿着土地投献免税,从而有了穷秀才富举人之说。
范进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标显然已经从这一点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开始给老朱打补丁。
朱云峰翻了翻朱标制定的所有政策,发现特别大幅度的改动没有,几乎全是打补丁。
比如在藩王的规定上,藩王的财政不再由中央朝廷支付,而是由归属于王府的田土供应,并且要纳税。
在卫所制定上,取消世袭制度,核定满五年转为民籍,计划在未来他掌权的时候,渐渐把卫所全面裁撤,转为募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