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新种子与水稻技术在大明推广(2)

化肥的田产量比不上河边淤泥地不用化肥的产量。

所以朱标也明白。

基本上可能也就前面几次产出会这么高,而且由于现代化肥不能供应全大明,因而这五千亩只能算是特例。

等到将来推广到全大明的时候,没有了现代化肥,单独依靠土法炼制的农家肥,产量想要达到这个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朱标也已经十分满意了。

毕竟在此之前,大明的单季度亩产最高也就500多斤,平均亩产往往在300-400斤左右。

现在提升了4-5倍。

哪怕后面降产量,从1620斤降到每亩800斤,那也比现在的大明高了一倍产出。

以后再在北方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等应急粮食,还有其余蔬菜、辣椒、瓜果等产物,何愁大明的粮食不能丰沛起来?

“你们觉得如何?”

朱标站在田头,负手而立,身后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

更远的地方则乌压压有无数农民打扮的汉子。

这些农民就是朱元璋从苏州、常州、湖州等太湖流域传统农业区找来的农业代表,一般是各乡里长、甲首。

他们每个人再带几个人当作见证,过来的开支由朝廷负担,亲眼看看稻田的产量。

此刻很多农民都站在田埂边,激动地摸索着那饱满的稻穗。

站在朱标身边的老人在古代称为乡老,现在也是一个个目瞪口呆,激动不已。

“殿下,这这这.”

“亩产9石.亩产9石,老天爷啊,草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盛世。”

“以前倒也偶尔有过上好的田地亩产6-7石,但这亩产9石,而且还是那么多田全都亩产9石。”

“殿下,我们那边的田也能如此吗?”

周边乡老很多都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亩产9石,在他们眼中已经是神迹。

朱标笑道:“这亩产9石已经是难得的事情,但你们若是好好耕种,亩产6-7石应当还是可以。”

“殿下,为何只能产6-7石?”

一个乡老忙问。

朱标解释道:“因这田地是朝廷精心照料所致,你们想达到这点,相当不容易。不过好好按朝廷的旨意做,高产当无碍。”

说罢他又道:“这些产出的种子,都会送往江浙,之后由农庄的田户们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