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石,但六至七石还是没什么问题。”
“好好好,即便是只能产六至七石也很好了,大明若是每亩田都能这般产量,何患国家不能安宁?”
大朱棣连连点头。
朱云峰听了亦是十分赞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产力决定了一切。
你有吃不完的粮食,用不完的日用品,就算是在封建社会。
除非制度过于离谱,疯狂剥削到已经活不下去的地步,否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当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若制度上不合理,国家法律、政策、劳动分配等制度设计存在显著问题,那么生产力再高也无法让国家长久。
所以朱云峰才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提供现代物资,帮助大明提高生产力。另外一方面则必须要进行制度设计,来改变生产关系,适应匹配相应的生产力。
否则你生产力再提升,那养的也不是大明百姓,而是那些士绅、官僚以及其余既得利益者。
“太祖陛下说了,要重新为大明量身打造政治制度。”
朱云峰开口说道:“粮食产量的提升并不代表一切,粮食多了,有了更多的人去挖矿,金银铜充沛,民间财富就多了。但太祖曾经定的是原额税,每年固定只收3000万石粮食。如果不改变政策的话,如此庞大的财富不会流入国库,你猜猜会流入到谁的手里?”
大朱棣皱起眉头没有说话。
他最近其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
接手大明之后,他发现很多太祖时期的政策已经不适用。
比如卫所制,到如今逃跑的士兵非常多。
藩王制度也是个麻烦,他自己就是藩王造反,自然要防着点。
还有六部每天挤压了无数奏折让他一个人处理,刚开始还有点新鲜,到现在头都快炸了。
然而深思熟虑之后,大朱棣只能选择什么都不做,甚至比历史上的他还得保守,不敢像历史上那样做一些政策调整。
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朱棣造反成功了,自己给自己树立正统,靠他个人权威便可以做一些变化。
然而现在又是太祖给他的皇位,而根据皇明祖训:“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