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云南这边老朱加班加点,从现代运来大量物资,准备北伐事宜。
满清那边则还在路上。
重兵围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需要调集大量粮草。
也就是明末清初,生产力以及社会工具一定程度上进步了许多。
换了唐汉时期,要想开启一场人数超过二十万的大战,光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可能要半年甚至一年之久。
鞑子从七月中旬得到消息,筹备各类粮草辎重,到八月下旬的时候,主力才从北京南下至湖北。
之后直到九月份底,近十月份才过三峡进入四川,杀奔重庆。
此时老朱早就已经完成了前期的物资囤积工作,并且做好了战略部署,准备对清军进行迎头痛击。
便也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太祖朱元璋下凡救世,于西南造再大明的消息风靡全国。
这可不是口口相传的消息,而是老朱令人用打印机,亲自撰写了一份讨清檄文,多达三千余字,上面甚至还盖了玉玺,以及他宝像庄严的照片。
通过打印机复印了得有几百万份,派遣云南贵州等地的抗清义士潜入各地,将这些檄文到处分发,或趁夜张贴,或交予抗清义士手中。
十月二日,浙江余姚,在城东郊外有一草庐,草庐内设别院书馆,号为弘文馆。
此刻已是傍晚,馆中的学生都已经下课回家,只有一夫子坐在书房撰写文稿,稿上写着: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
正欲笔写下文,外面传来匆匆脚步声。
一人推开书房门,此时江南正下雨,草庐外雨水淅淅沥沥,进来的人穿着蓑衣,甚至都没来得及换下,只摘了斗笠。
黄宗羲见弟弟的蓑衣留下的水滴把木地板打湿,不由得皱眉,问道:“泽望,你不隐于浮屠,怎么回来了?”
来的人是黄宗羲的弟弟黄宗会,作为明末贡生,虽未曾跟哥哥早年一起起兵抗清,却也明亡后隐居起来,常流连于江南诸多寺庙,因而称其隐于浮屠。
黄宗会解开蓑衣,从怀里取出一张纸,走到黄宗羲面前沉声说道:“兄长,看看这个。”
“哦?”
黄宗羲疑惑地接过纸来,颦眉上下梭视,越看眉头越紧锁。
这纸里可是以朱元璋的口吻写的。
开篇其实是感叹,叹他老朱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汉人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