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 124 章 教育的探讨(2)

那年级划分呢,像皇长孙他们几个,基本都有小学三年级的基础,他们也要从一年级开始吗?”

陈林点头道:“是的,从头开始,提拔他们几个成为班干部或是小组组长之类的,辅助教学。

几个小屁孩在教他人的同时,其实也能巩固之前所学,还能跟勋贵子弟打成一片,两全其美,你说对吧老朱!”

朱元璋赞同道:“你说的很对,如果这批勋贵子弟能学出来,将来就是雄英他们的臂膀。”

“有着同窗这层关系,用起来也放心许多。”

陈林站起身:“那就这么定了,教具,书本什么都准备好了吧!”

“已经准备妥当。”陈小兰回答道。

这时候朱标突然提出:“爹,我觉得可以让李先生和其他一些德高望重的文臣,有空时来学堂教授文科,免得再花钱请夫子。”

“这样也能更好的宣传学堂,顺便体现朝廷对学堂的重视,为下一届招生打好基础。”

“等师资力量储备足够厚,我建议将陈氏学堂的模式推广出去,在每一个州府都建设一个类似的学堂,为朝廷培养更多的理工人才。”

朱元璋听后看向陈林:“你觉得如何?”

陈林琢磨了一下:“想法很好,可这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师资力量不是那么好培养的,除非在国子监挑选可用人才,专门培养师资力量,或者在民间挑选对数学、对理科有兴趣的读书人,这样倒是能加快一些速度。”

“可两千年的儒家影响,导致天下读书人皆是重文,而轻数理,怕是有点难度。”

朱元璋点点头:“这个你别管,咱会安排。”

“你只管按照后世的教材,编写适合大明现状的教材即可,其他事交给朝廷处理。”

陈林一个响指:“这个简单,那咱们就各自发力,扭转大明教育趋势,向工业革命迈进!”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了一眼。

这小子果然是为了完成工业革命!

好在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少说十年,多则数十年才能完成。

只要工业革命一天没能达成,这小子就不会离开。

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另一边,一行淮西勋贵来到韩国公府拜见李善长。

宋国公冯胜也在其中,他现在无比后悔,怎么就有眼不识泰山呢!?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