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40章 心若荒野,刀枪不入(求订阅!)(2)

的确不好解决。

大明朝是将道德推向了顶峰的王朝,所以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总结:中国古代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以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而道德之中,百善孝为先。

“太子,你可有什么办法让寿宁伯和建昌伯责罚不重?又能平息读书人的怒火?”弘治皇帝忽然这样问朱厚照。

说老实话,这话问得朱厚照心头起火,眼皮子也忍不住一跳。

人们常说明代的文官问题很大,几乎葬送了国家,可明代的皇帝呢?他们就一个个都是满心满意装着天下百姓的圣人之君吗?

文臣或许不对,可皇帝就一点没错嘛。

嘉靖皇帝是那样的聪明,却又是那样的自私。几十年的就想着让百姓怎么供养他。

弘治皇帝算是其中好一点儿的了。

但他在家务事这方面,处置的太差。

如今碰上这么严重的舆论事件,最先问出口的,竟然是有什么办法能让那两个混蛋脱罪!

朱厚照略微愣了一下之后,说道:“请父皇恕罪,儿臣也没有好的办法。”

“那么,你有何想法没有?”

“儿臣有,但说出来,怕父皇不高兴。”

“无妨,你我父子,有何不能言,讲。”

“是。儿臣此次若要替寿宁伯和建昌伯脱罪,对我朱家和张家都不是好事。对朱家而言,性质这么恶劣的打人事件,是光天化日在京城之中将一名举子重伤,致其不能科举,天下读书人何其愤怒?若两位舅舅如此还能脱罪,那天下哪个读书人还会心向我朱家父子?”

“对张家而言,如果这次替两位舅舅挡下这罪责,他们二人岂不是认为他们就是法?我大明朝也再没有哪条律法能管束住他们,那么下一次呢?如此下去,终有一天他们会酿成不可救赎的大罪!”

这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

哪怕弘治皇帝不是什么英明君主,也一样是能够听得懂的。

“哎。”皇帝叹气之后,又有些恼怒,骂咧咧的道:“这两个不开眼的东西,尽会给朕添麻烦!不过照儿,咱们是父子,这事儿是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好也好,坏也好,都是咱们父子一并承受。所以有些话,朕也就和你说了。”

“父皇请讲。”

“这个唐寅说到底就是一个举人,哪怕他的名声很大,但李东阳、程敏政哪个不是少年成名的天才人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