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2章 何书墨也参加科举?(3)

“庆祝蔡师兄苦尽甘来!”

王承初、陈若宁一行人来到东门附近的酒楼下。

正准备询问小二有无雅间,却见一个矍铄老头从楼上登登走下。

“老师!”

王承初诧异道。

矍铄老头不是旁人,正是被何书墨摇来找人的四品儒修,杨正道。

杨正道一抬眼,看见为首的王承初和一帮徒子徒孙,顿时大喜。

“思远!你来的正好!为师昨日应一个小友邀请,来这东门帮他寻人,谁知他只付了半首诗,便借口离开,杳无音信了!真是该死啊!”

平日儒雅随和的大儒突然爆粗口,一众书院学子都默默当做没听见。

王承初心中暗道:老师果然年纪大了,竟然随便爆了粗口,想必是最近修身养性有所懈怠。我当引以为戒。

杨正道:“思远!你门下人多,正巧都散出去,帮为师找找。”

王承初立刻应下,随即问道:“老师,敢问你那小友,姓甚名谁,可有什么特点?”

“他叫许谦,人长得不赖,有鼻子有眼的。但最主要的是极具诗才,天赋之高,叹为观止,为师活了这么多年,平生仅见啊!”

杨正道品性为人,书院有口皆碑,连他都说“叹为观止”,这位“许谦”所做的诗,顿时引起所有人的兴趣。

大家都是云庐学子,基本的文学素养还是有的,倘若能写出好诗、听到好诗,回味一天,甚至一年都不为过。

“师祖,不如你先将那诗念给我们听听,不然我们也没线索去找人啊。”有一个学子道。

杨正道想想也是,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杨正道念完,众人均在心中反复默念,虽不知“孤山寺”在什么地方,但随着念得越多,众人都越觉得此诗甚好,很有水平。

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倘若下面四句还能有此水平,那这首诗便足以流传后世。

云庐书院的儒修,最看重的便是青史留名。

故而对这首好诗兴趣极大。

王承初的水平仅次于杨正道,比学生们更能理解这首诗的水平之高,因此不免有些急促想知道后面四句:“老师,下面呢?怎么不继续念了?”

杨正道急得拍腿:“我也想知道啊!只是那小子借口离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