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全职,怎么会直到现在还在找方向、盘点行业现状呢?
这就涉及到顾辙的用人思路了。他也不希望把这些有才华有潜力的博士直接当实验狗来用。
虽然他脑子里还有一些干货和科研方向、研究设计思路,可以直接报答案。但顾辙不希望将来他脑子里关于树脂镜片材料领域的干货用完后,这些人失去后续自研、往下开枝散叶发展的能力。
顾辙前世毕竟只是搞增材加工的,他对树脂材料的理解,最深刻的也就是增材替代部分,比如如何确保镜片免打磨、直接模铸成型、精密脱模。
换句话说,他这种过路客,对树脂也好,其他材料也好,最专注的只是“怎么把高成本的减材制造变成低成本的增材制造”。
至于提升材料本身的光学性能、物理性能……对不起,顾辙前世完全没研究。他不可能横跨那么多领域都面面俱到,只能是每个面涉猎一两个点。
所以,如果把这些天赋不错的博士带偏了,没有建立起自己对行业技术的全面理解,那就太可惜了。
顾辙宁可先发工资让他们看一个多月论文、了解行业综述、前沿动态,把未来全部可能的努力方向都摸清楚,心里存下了一张全局地图之后,再来按顾辙的指点,专攻一处。
有这样宽松的研究氛围,老板发钱让他们带薪看论文,这些人倒也知恩图报。于是今天顾辙来检查他们的思路时,每个人都报了好几个后续的研究方向思路。
比如,任何光学镜片,都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透光率、折射率、色散率、物理强度(抗摔/抗划伤)、热稳定性/膨胀系数、透射波段截止(防紫外线和其他不可见辐射)、镀膜牢固度与简易度、加工速度、脱模难度……
而2003年的当下,树脂镜片材料除了抗摔物理强度不用担心,毕竟这玩意儿几十年前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弥补玻璃太容易碎的问题。
但树脂镜片的其他特性,好多都还不如玻璃。
其中透光率、耐磨抗划伤、热稳定/低膨胀系数、耐久度/抗老化这四方面,属于可以摆烂不管的,因为树脂不管怎么优化,几乎永远不如玻璃。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树脂发展了多久,精密的玻璃镜片/镜头始终不可能被彻底淘汰。树脂只能是在对这四个领域指标不太重视的市场上,一点点改良自己、蚕食光学玻璃的市场。
这些基本共识,也不用看太久论文,基本上沈明博他们之前看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彻底确信了。
剩下的关键,就是那些还处在两可之间、随着科技发展,暂时看不清未来到底玻璃强还是树脂强的技术参数,这些方向,才是材料科研人员可能发挥自己价值的热点。
沈明博在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