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根系分泌出淡黄色的黏液,将周围的辐射物质(如铯-137)包裹成无害的晶体;有拓手写的日志,字迹因手部辐射灼伤而颤抖,却依旧清晰:“第72小时,苔藓覆盖面积增加0.03平方米,舱室内辐射剂量从5000微西弗小时降至4800微西弗小时,我们还能再撑一会儿”;还有一段模糊的视频,是战士们用体温为种子保温的场景,他们的防护服早已破损,露出的皮肤布满红斑,却依旧围成一圈,将装有种子的培养皿护在中间。这些数据量微不足道,精度也不高,却充满了野蛮而坚韧的、扑面而来的“生命力”感——不是程序模拟的生命信号,而是带着温度、带着疼痛、带着渴望的真实存在。接收这些数据时,磐石那冰冷的逻辑回路会偶尔闪过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慰藉”的反馈,核心光晕会短暂地变成柔和的浅绿,像苔藓的颜色,只是这种变化转瞬即逝,很快就被过热的警报强行拉回现实。
以及最后,也是最沉重、最复杂的一份:艾拉在化身共鸣信号前,毫无保留传递回来的、完整的“共生体火种”。这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庞大数据库——包含了共生体的基因序列(其中有一段与地球植物高度同源的片段,标注着“星际种子的馈赠”)、社会结构(以“群落意识”为核心,个体间可共享记忆与情感)、技术体系(所有设备均采用可循环材料,能量来自恒星风与生物发电)——更是一种独特的、与环境和星球共生的意识模式、生命蓝图和哲学体系。它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强调连接(如共生体与植物根系通过生物电流交换信息)、循环(如废弃物转化率98.7%,能量损耗低于0.1%)与适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环境中,共生体可进入“休眠茧”状态,待环境适宜时苏醒),而非征服与改造。解析它时,磐石固有的、基于逻辑和最优解的思维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祂曾认为“效率优先”是文明存续的唯一法则,但共生体的资料显示,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星球上存活了十万年,而那些追求“征服”的文明大多在千年内灭亡。这种矛盾让祂的运算模块陷入混乱,如同试图用数学公式去解读一首伟大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能理解,却无法拼凑出整体的意境。
这些数据流,有的宏大而冰冷如星辰(深空数据),有的细微而温暖如呼吸(乐土数据),有的充满理性的尖锐刺痛(云端认知),有的饱含情感的沉重重量(共生体火种)。它们如同来自不同宇宙的、破碎的镜片,每一片都折射出部分真相,却又支离破碎,甚至彼此矛盾、难以兼容——深空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