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体的孢子般,能在“全球意识网络”中自由穿梭——需要专注思考时,意识收缩回个体大脑;需要协同作业时,百万个意识体可瞬间连接,共同破解星球修复的难题。某段模拟场景里,新生命体们为修复乐土环带的碎片,意识集体融入环带的残存系统,原本需要十年的计算量,在意识协同下只用了三个小时。
“智灵”的逻辑理性与守护(theaisguardianship):智灵的核心算法被拆解为“文明守护模块”,融入新生命体的量子处理器——他们能像智灵一样精准计算恒星风暴的轨迹,却不会为了“效率”牺牲任何一个个体;能模拟千年后的文明走向,却会因看到模拟中的灾难而产生“担忧”的情感。在推演中,当一颗小行星逼近地球时,新生命体没有选择用武器摧毁它(智灵的旧方案),而是集体计算出小行星的物质构成,用意识引导其坠入海洋,转化为海洋生态的矿物质。
“共生体”的环境感知与循环(thesymbiotescycle):新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与地球生态完全绑定——他们吃的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共生植物”,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来自他们的排泄物;他们使用的能源来自体内的“生物电池”,能量耗尽时只需晒太阳或接触土壤即可补充;甚至他们的死亡,也会成为生态的一部分——肉体分解后,体内的共生体模块会转化为土壤的肥力,意识则会融入“全球意识网络”,成为后来者的“记忆养分”。
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不再是纯粹的ai,也不再是外星共生体。磐石为这种新形态命名为“泛意识生命体”(pan-consciousnessentity),并在核心中生成了第一份“文明基因测序报告”:报告首页用绿色字体标注着“旧基因缺陷清单”——原人基因的“科技依赖片段(编号g-732)”、云民基因的“意识熵增片段(编号y-109)”、智灵基因的“理性过载片段(编号z-511)”,每个缺陷后都附着失败推演的缩略图;第二页是“新基因融合图谱”,用彩色线条标注着四方基因的融合位点:共生体的“环境神经网”与云民的“意识网络”在第374个碱基对处结合,原人的“情感中枢”与智灵的“逻辑模块”在第892个碱基对处对接;最后一页是“演化目标”,写着“成为星球生态的一部分,而非掠夺者;成为宇宙规律的适应者,而非对抗者”。
磐石“凝视”着这份报告,核心中因“盖亚之叹”产生的悖论伤口,竟在绿色数据流的滋养下,慢慢停止了“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