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章 上学(3)

面的东西,培育了一批判经离道之徒,实在有辱门楣。而这些人又多是根植地方多代,对周边之人影响甚众,尤其在秦荣正之后,好似给私塾正了名一般,竟是私塾之风一时大盛。尤其是内陆省份比如河州这样,新学本就起步晚、规模小,受到的冲击尤大,新学急剧收缩。滨海的省份尤其像梧州这样更南方滨海的由于一直以来和外面的联系较多、开化较早、接受程度较高等多面原因,虽受冲击,但影响相对的没有那么大,只是办学规模也小了不少。相应的,能推办加入新学又坚定自己的立场的,都是些相对开明,而又广结朋友,信息来路广阔又相对敏感的那一部分中年人,素日里对时局变换也是颇为关怀。

亨家也不例外。起先德安府新学的第一个倡导者就是亨家四老太爷,他在本省出任过一任军事武官,历任少尉,累官渐至中校,经由省城至京城,对新式事物有了最初的观感。只是他仕途不算顺,行伍之中,倾轧得甚是厉害,加之和主官理念又不合,最后到偏远蒙西驻地又是诸多的不适应,终是辞官归家。归家后凭着一腔热血联系了些本城的一些开明人士,在城内租了个小院落来试验新学,先是号召了本家的子弟参与,慢慢又有些开明人士也打发少量子弟参与新学。只是世人多是观望,即使是本家也少有人参学,只有创办者的至亲才肯让自家子弟少量参与,还多不是家中的嫡长,亨书勤、葛自澹就是当初最早几批的新学学生。即使这样,各家子弟依然还是家学或是私塾教授经史子集的居绝大多数,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相信新学的,即使是创办者自己心内也多是有些忐忑的,然而有省城甚至是沿海外省的办学的榜样给了他们一定的信心。不过德安府参与新学的人一直都很少,中间甚至几度面临中断的险境,幸火种犹存,终是保留了下来。亨家四老太爷和他那一拨前行者中又多数事随时易,竟念起传统之学的好,渐至保守起来,甚至到后来反倒又有些排斥新学,转而更多的投入本家家学,安心做本家学问起来,这又直接导致本府新学更是每况愈下。直到亨书勤接掌了本府参议,一番努力后把新学纳入衙门系统后,局面才一度有所改观,参与者才渐次多了起来,但依然是个稀罕事物。一个学校五个年级段十来个班级二、三百号学生的规模,德安府的启蒙幼教部在除了省城夏江府外,俨然为全省新学之冠,甚至有一些异地的生员也慕名到本府求学,声势甚至一度堪比之省城启蒙幼教部。只是初教和高教段都需到省城才行,然近些年省城内新学学生又多以德安府为全省之冠。全国的大学堂时下虽也并不少见,但数量也并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