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1540死讯(4)

张四维终归家大业大,很多时候他的考虑都是为张家,而不是以阁臣的身份为国考虑。

这点,是张居正对他不喜的重要原因。

在其位不谋其事,如何能让张居正放心把权利交给他。

这也是最后时刻,张居正举荐潘晟的缘故。

而王国光不同,张居正当政时,张四维虽然名为阁老,实则无权,做什么事儿都要受到张、魏制约。

王国光虽然不是阁臣,但是贵为吏部尚书,执掌一部实权在握。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张居正在内阁首辅位置上稳如泰山,不止是内廷有人鼎力支持,在朝堂上,特别是六部,更是得到王国光和张学颜的辅佐,让他的政令能够上传下达,得到及时执行。

这两个人,其实对于张居正改革的帮助才是最大的。

只不过王国光更加耿直,而张学颜或许因长期外派地方,所以更懂得审时度势。

在眼看到张居正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果断跳船寻求自保。

而王国光则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寻找新的靠山,依旧按照张居正的吩咐做事。

其实,他这样的性格在很早前就已经显露出来,也让他的官途比张居正坎坷得多。

王国光字汝观,山西南阳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比张居正早三年入仕的“前辈”。

王国光科举名次不好,所以被外派地方,从知县干起维护地方安宁,被认为是能臣。

王国光和张居正的交往,始于他调任兵部考功司主事时。

此时的张居正,还是翰林院里一名无权无职的小翰林,王国光不仅能干事,诗词歌赋也是不错,和张居正一见如故。

这时正是严嵩当道时,国家政事大坏,王国光见多了严党的蝇营狗苟,秉性刚直的王国光,多次与之冲突,常遭到叱责。

后来张居正曾写信劝他,要他“引而不发,不可强争”。

到严嵩倒台时,王国光官升至户部左侍郎,隆庆四年时,五十八岁的王国光终被扶正,成为了大明朝的户部尚书。

这背后,张居正没少使力,否则他也不可能完成从主事到尚书的跃迁。

可以说,没有张居正就没有他这个王尚书,自然对张居正的政令是坚决执行,而在张居正和张四维之间生隙后,也是果断站在张居正一边而反对他那个同乡。

如今,他这个有知遇之恩的老友病故,王国光自然是悲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