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4章 :发簪(4)

的拿起剑,正准备摇头嘲笑时,拔剑一看,掌柜笑容散去,眼里闪过一丝意外,细细打量手中之剑。

“祖传之剑,稀世珍品!乃是大师綦毋怀文的意之作,曾为其子所拥,而后赠人!”

伏子厚对着掌柜说道。

其实伏子厚并不知道这把剑的来历,也没见过什么綦毋怀文,但却隐约记得,这人是南北朝的一个炼剑大师,十分擅长以‘灌钢法’冶炼刀剑。

眼下伏子厚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提高剑的价值。

“足下可有凭证?”

掌柜自然不会因为面前少年的一句话,便轻易相信,不过看着剑身花纹,以及剑刃,却知道这把剑的来历,的确不简单。

“观其剑身,非大师不可,还需凭证?”

伏子厚摇摇头,随后指着剑。

“掌柜观此剑,若是售卖此剑,以男子慕剑之心,可会有人出五万钱买下?”

伏子厚对着掌柜反问一句。

当初父亲说过,是碰巧见到一个急需钱粮的人,在用这把剑换钱换粮,父亲说,当时那人一脸着急,最终他才换下来。

一共花了两千三百钱,以及一些粮食,就买下这把剑。

但不管是父亲,还是伏子厚,都知道这把剑的价格,不止那个价。

只不过在当时淮阳郡,四处动乱,处于江都、洛阳的中途,淮阳不断被隋朝征粮,导致四处闹灾荒,很多人被饿死。

而淮阳各地的官吏,看着粮食价格越来越高,越不舍得售卖粮食,逼得城内诸多门户,只能变所有卖家当,换取昂贵的粮食养活家人。

在隋朝,最离谱的现象就是,越闹灾荒的地方,越容易给官吏贪墨。

例如朝堂下令开仓放粮救灾,但在搬运粮食的途中,官吏都可以用正常的手段,拖延时间。

只要粮食离开粮仓,饿死的百姓越多,到官吏手中的粮食就越多,而被拖延得不到粮食的百姓,就会导致粮食的价格变得越高。

粮价越高,官吏也就越渴望贪墨更多粮食在手里,越不舍得售卖,最终逼得更多人,耗费更多钱去买粮。

如此恶性循环,也是淮阳郡到处都缺粮的原因。

否则若是放在平常,父亲哪怕行商,也难以买到这把剑。

“最多一万钱!”

能在质库做掌柜,自然不会被伏子厚的话影响,于是对着伏子厚摇头道。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