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八章磨石成佛,金银童子,他心地狱(7)

是一座佛城,佛门大兴,实则城中的和尚心底远没有这老妇干净。

他只是在悲哀

因为他知道了老妇向他所求的是什么。

看到老妇吃力的准备搬着石头离去,钱晨却叫住了她,道:“昔日施主施舍之恩,小僧便与施主所一段佛法来报吧!”

老妇人恭恭敬敬的放下石头,只听钱晨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然后言说因果报应,善恶之道。

言说她修持善念,纵然有无边悲苦,但如此艰难之中依然乐善好施,来世必有福报。

便是早夭孩童,杀生造业的儿子,难产而死的妇人,也能因为她的善举而得以转世成人,得享太平喜乐

老妇人听了心中由衷喜悦,虔诚的朝着那块石头,朝着钱晨叩拜道:“我就知道小师傅乃是得道的高僧,此佛亦是佛祖慈悲,感我家孤苦,彰显法迹救我孙女!”

钱晨微微点头。

却是他已经明白,老妇求的是什么了。

若是不以神通救之,不已各种手段扭曲他人的意愿。佛法,不过只是能宽慰其心,缓解痛苦罢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一切心皆有所依,一切相皆来源于相,人出生蒙昧,若是不看见其他人,如何知道‘我’是人?故而有人相,实乃修行第一相。

但若心无依,若心无相,便是空!

世间的人性,并非无源,而是源自于他人,见他人相而生我相,见他人的人性而生我性,故而有人相。

自我也需要依存于他人,若是无他人,便落在空处,若是不能悟空,便会有所索求。

人性某种程度上源自对于他人的依存,我心依存于他心。

故而人性独处的时候能够平静,但和他人困于一个狭小的空间时,却忍不住向他人索取,填补心中的虚无。

有老妇而来,背负大石,她并非需要钱晨所救,而是向钱晨所求。

所求的,便是钱晨告诉她的那些东西。

刚刚即便是老妇这般善良的人,心中亦有种种质疑和痴念,原因便是佛门所说为人的八种苦——求不得!

求不得,并非一心痴念,而是人相本身的空虚。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狭小的空间,人性便越会向着他人索取,或是信任,或是关心,或是理解。

但往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