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这种私人黄包车的。
诸闻武指的是顶上加个棚子,车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后排可坐两人,确实应该是有市场的。
和诸闻武沟通一番,陈光良便离开同昌车行制造厂,这里毕竟只是参股30%,不算他的事业。
当然这里每年产生的利润,可能是二三十万大洋,他分红下来,也有好几万大洋,积累下来,也是很不少。
回到东方日报,陈光良便执笔开始写文章,准备在报纸上发表。
论三轮黄包车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三轮黄包车应该取代人力黄包车的因素。
一:人力黄包车夫的生活条件恶劣,平均寿命不到40岁,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无奈。
二:三轮车是华夏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车夫由拉车变为骑车,大大减轻了体力消耗。
三: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
四:倘若发生战争,敌国封锁海面,汽油难进入华夏,届时三轮黄包车将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轮车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
文章写到最后,陈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发表关于‘三轮黄包车’的文章,之前倒是发表了关于‘豆奶’可以增强华夏人体质的文章。
不一会,恰好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联袂走进来,两人是东方日报的实质经营者,反倒是陈光良更像是‘大股东’。
“陈经理,我们在海外的联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伦敦、旧金山、纽约、香港、星岛、菲律宾都建立了联络。”黄春荪汇报道。
所谓的‘联络’,并不是派记者出去,而是招募当地的华人,再和驻外政府职员,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闻通过越洋电报来传递。
这样一来,就能比其他购买的方式,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国外。
东方日报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新闻报已经有这种网络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补上最后一个短板了!”
他们是补上短板了,但申报和新闻报确是原地踏步,两家报纸现在13万份都难上;相反,东方日报稳居8万份,距离是拉近了。
接下来,陈光良又询问了印刷厂的事情。
“印刷厂的发展不错,现在每天替外面的印刷2万张大纸,深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