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就看到了坐在桌前翻阅文书的海瑞。
两鬓花白,脸庞削瘦,眼眸深邃,坐姿尤为端正,就像一块带着棱角的石头。
“翰林院编修沈念,参见海佥院!”沈念躬身拱手。
海瑞放下笔,站起身来,打量着沈念道:“果然是文如其人,好风姿!好风姿!”
紧接着。
二人坐在一旁的茶台前开始闲聊起来。
海瑞看上去比沈念还要激动。
他先告知沈念,当时为沈念写信的缘由,然后便开始聊起了当下的朝事。
海瑞自在吏部报到之后,便将一系列关系山西的政事、军事、商事等文书,全都找出,细看起来。
二人相谈甚欢。
沈念能够看出,他来都察院的两日,应该没有什么官员理会他。
大家都在躲着他走。
沈念见海瑞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不由得入了正题。
“海佥院,可愿参与重阳节的百家议政后,再行前往山西?”
海瑞想了想,然后微微摇头。
“老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没多少人愿听老夫讲话,不如早早去巡视山西!”
沈念看到海瑞的眼神里闪过一丝落寞,顿时明白了他的心思。
海瑞入仕多年,怎能不知巡察山西,彻查晋官、晋商勾结之事,乃是得罪人,有可能被人诬陷导致晚节不保,甚至丧命的事情。
对此,他无所畏惧。
但他知晓。
朝廷只是将他当作一把剑,一把需要时抽出,不需要时立即入鞘的剑。
他怕将自己满肚子的不合时宜道出,朝廷会直接将其罢黜,将巡视山西的差遣也丢了。
沈念看向海瑞。
“海老,朝廷命您巡视山西是为了新政,朝廷举行百家议政也是为了新政。”
“您来京师的这几日,应该能够看到很多人眼里是没有朝廷的,是想要打败朝廷官学的,很多书生士子没有大局观,他们眼里的民,只是读书人,而朝廷心中的民,您心中的民,是我大明的所有人,我希望您在,有您在大明律便能稳,三纲五常便能稳,当下的新政便能稳!”
“您是知道的,讲学无法治世,道德无法治国,没有朝廷法令的制约,大明将礼崩乐坏,将有倾覆之危,目前的新政,或许在您眼里仍有诸多缺漏之处,但其却是能渐渐兴盛大明的,希望这次百家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