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0222章:迁!迁!迁!听天意不如听圣意(2)

提出各种优厚的条件,比如三年不纳粮,经商不交税等,然百姓都是“安土重迁”,不愿离去,最后朱元璋直接调动十万兵卒强制迁民。

那时的规定是四口之家留一人,六口之家留两人,八口之家留三人,以此类推。

甚至将百姓用绳子绑起来,如流放般管理,才将他们送到了迁移之地。

而今迁移的数量可能比不上明初,但是要将每家每户都迁走,必然会遭到百姓的强烈抵制。

至于迁明祖陵,那就更困难了。

有语云:龙穴不可轻动。

历朝历代,鲜有迁陵的皇帝。

曾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皇陵被迁了三次,最后金朝灭亡,很多人都认为是迁陵导致龙脉被毁,影响了国运。

迁明祖陵,犯忌讳,不合祖制,小万历与朝堂百官根本不可能同意。

沈念接着道:“我主张迁祖陵、迁泗州之民,理由有三。”

“其一,此乃治河、护民、护祖的三全之策。”

“我们要想使得黄河安澜,高家堰就不能不修,若因此导致祖陵遭遇水患,如同皇家祖宗受困,陛下与满朝文武,皆有罪过,外加为漕运畅达而损泗州百姓之安稳,亦非仁道,故而要迁!”

“其二,省钱,省力,省事。”

“每年维护祖陵,为淮河下游受灾百姓发放粮食救灾,数额巨大,拖累财政,消耗人员甚多,导致地方官员无暇做其他事情,而此举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当下迁陵、迁泗州之民可能要花很多钱,但总体算来,绝对是划算的。”

“其三,为了新政,为了日后新政之顺利。”

听到第三点,张居正、殷正茂等四人都面带疑惑,不知此事与新政有何关联。

沈念一脸认真地说道:“祖陵一旦遭遇水患,必然引得朝野议论,有人喜欢将天人感应挂在嘴巴,或指责陛下不孝,或抨击朝堂臣强君弱,以此大做文章,直接迁陵,便无此等事情发生,新政将会顺畅许多。”

沈念这三条理由,乃是认真思索,专门说给三大阁臣的。

尤其是第三条,绝对能摇动张居正的想法。

张居正听完后,慢悠悠地捋着过腹的长须,认真思考起来。

片刻后,他还是朝着沈念摇了摇头。

“子珩,此法纵有千般好,但迁祖陵乃是大忌讳,陛下不会同意,太后不会同意,文武百官更不会同意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