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规则,与现有的财务制度、外事纪律都是相悖的。
相比之下,私营企业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
这也是前世为什么很多民营企业能乘着全球化的东风,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原因之一。
刘清明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改变整个大势。
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播下一颗种子。
希望他们能更灵活一点,至少,能为国家省点钱。
这份材料,他还特意拔高了站位,将其纳入了“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宏大框架之中。
如果要反对,就必须拿出足够充分的理由来。
刘清明估计,司里不会有人想去捅这个马蜂窝。
报告通过,问题不大。
真正让他寝食难安的,是那份关于光刻机的材料。
该怎么写?
说动清江省的黄文儒和鸿飞公司的于惠娴,只是第一步。
关键在于,要如何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去说服国院信息化领导小组里那些真正的顶级专家。
那个机构,堪称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最高智囊团。
院士都有十几个。
自己那点重生带来的先知先觉,在这些浸淫行业一辈子的专业人士面前,根本不够看。
任何一点逻辑上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任何一点数据的夸大,都会被立刻识破。
他那套“忽悠”黄文儒的说法,在专家面前,无异于自取其辱。
他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足以让那些顶级大脑都无法辩驳的切入点。
就在他绞尽脑汁,几乎要把头发薅下来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号码打了进来。
来电显示:领导。
他的岳母。
刘清明精神一振,连忙拿起手机,走到办公室外僻静的楼道里。
“妈。”他摁下接听键。
吴新蕊清冷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是她一贯的工作风格,公私分明。
哪怕她内心对女儿苏清璇满怀愧疚,也绝不会在工作上开任何方便之门。
这种近乎刻板的固执,恰恰是刘清明最敬佩的地方。
这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原则高于一切,亲情都要往后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