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疫情防治方面的工作和经验。”
“那也不影响嘛!”戴春林毫不在意地一挥手,“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不分彼此。”
刘清明乐呵呵地答应下来,顺势加入到了这支队伍当中。
原来他们也是刚到,正准备进去办理护照、签证,并和外交部的团队进行正式的工作对接。
一行人刚走到门口,外交部欧洲司的司长郑亚伦就亲自迎了出来。
郑亚伦是这次代表团的副团长,四十多岁的年纪,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显得文质彬彬,身上有着外交人员特有的干练气质。
“戴司长,各位同志,欢迎欢迎。”
郑亚伦将发改委一行人热情地引到一间宽敞的接待室。
很快,就有工作人员进来,开始核对每个人的信息,登记资料,为他们集中办理出国手续。
这个过程一丝不苟,效率很高。
紧接着,郑亚伦亲自向所有代表团成员讲解外事纪律。
这是所有公务人员出国前的必备程序。
刘清明坐在下面,听得十分认真。
“我们出了国门,一言一行代表的就不再是个人,而是华夏的国家形象。所以,同志们务必要注意,绝不能做出任何有损国格、人格的举动。”
“在异国他乡,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遵守当地国的法律法规。”
“最重要的一点,是组织纪律。任何人不得擅自脱离队伍,不得私下会见外籍人士,所有个人行动都必须提前报备,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
“服装要统一,行为要得体”
一条条规定,细致入微。
刘清明听着这些,感觉十分新鲜。
这些规矩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集体主义和国家荣誉感刻在骨子里。
纪律培训之后,是更具实践性的环节。
西方礼仪和基本交际行为培训。
一位穿着得体的年轻女士走了进来,她仪态优雅,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专业的范儿。
她开始讲解最基础的餐桌礼仪。
“西餐的餐具摆放是有讲究的,刀在右,叉在左。用餐时,左手持叉,右手持刀”
刘清明一丝不苟地在她的指导下,练习着如何正确地使用刀叉,如何将餐巾优雅地摆放在腿上,以及用餐时不能发出声音等等细节。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