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隶兵变”
海玥看着手中徐阶的亲笔书信。
信中讲明了两条关键信息。
同时也毫不掩饰地阐述了如今在南直隶的困境。
事实上,大明设两京制度,北直隶与南直隶各有一套朝臣班底,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制衡、博弈与对抗。
南北对立早就不是一日了。
之前灭倭,能上下齐心协力,是因为东南一壁对于倭寇的态度并不统一。
倭寇的背后,无疑有着相当的豪绅与商贾支持,但同样的,许多士族豪绅也不愿意倭寇横行,糜烂乡里。
所以这群人上下用心,一致出力,协助朝廷剿匪。
等到双屿岛将贼首近乎一网打尽,福建月港开放,百姓下海不再禁绝,倭寇没了后续的补充,还剩下一部分打家劫舍惯了的,已是不成气候了。
没了外部的敌人,自然转为内斗。
包括原本出身松江府的徐阶,都不是自己人,属于被排斥的对象。
谁让你不一心一意为家族谋福祉的?
居然还想着公平道义?
不针对你针对谁?
所以别看徐阶在应天已经待了数年,任巡抚之期将满,他的权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能够在短时间内查到这些,让弓豪送过来,已经证明了徐阶突出的个人能力,恐怕也就仅次于海瑞。
换做旁人,睁眼一抹黑才是常态。
“徐阶到极限了”
“真有兵变,他难以提前制止,只能在发生后,再设法弥补。”
海玥喃喃低语:“兵变兵变”
他想到了历史上嘉靖末年的振武营兵变。
所谓的振武营,是当时召募的一支御倭部队,由地方健儿组成。
按照旧制,南京军士有妻室者,月给粮饷一石,无妻室者六斗。
结果南京出了两个人才,先是户部尚书奏减每石折银,然后督储侍郎又奏请,革掉募补军士妻室的月粮,立刻引起了所遇士兵的强烈不满与怨愤,最后哗变。
两千振武营士卒,包围了南京户部督储侍郎官的府宅,第二天一早这位户部侍郎的尸体,就挂在了南京北城门外的石碑上,“肢解于神策门外,肝脑涂地”。
魏国公徐鹏举狼狈逃窜,被作乱的士兵呼为草包,后来又犒赏万金,许诺恢复原本的粮饷待遇,暂时安抚住了乱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