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翻到最后的“总计”,发现这几天的学费已经收了八万多两,很配合的给了马副校长一个略微吃惊的眼神。
马副校长等的就是校长大人这个表情,在那咧嘴乐道:“泰州、东台那边的学生明后天过来报名,下官估算报名结束,借读费用能收到十万两,另外住宿费用和宅行结算后也能入账上万两,此外大人说的学生统一穿衣,统一吃饭这些也能收上不少钱来。”
话语间,马副校长难掩兴奋。
能不兴奋么?
前几任老校长在时,府学每年固定就万把两进项,每年都亏空几千两,结果赵校长一来瞬间就是十万两进账!
这哪是赵教授啊,分明就是赵财神。
最绝的是府学压根没出什么成本,这银子就哗哗自个来了。
也不知赵大人这脑子都装的什么,前面那帮教授怎么就想不出来的!
啧啧,赵大人要是早来两年,大伙不早就发家致富了。
“学生家长.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人家父母肯花大笔银子把孩子送我们府学读书,我们府学就不能辜负人父母的期盼,一定要认真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不管从前学业有多差,都要让他脱胎换骨,哪怕考不上功名,也要成材成人。”
扬州有钱人对于府重点中学这块金字招牌的“盲目”追求让赵安深感满意,果然,不管什么年头,学生家长的钱最好挣。
合上账本,却让马学正从学费中拿三万两出来到钱庄兑换成银票,吩咐道:“你以府学名义上交省学政衙门七千两,给知府衙门送五千两,再给下面的州县各送两千两,余下六千两给各州县的教谕们一人送一千两。”
“这是为何?”
马学正有些不解也有些肉疼,明明府学自个挣的钱,凭什么要给省里和府县呢。
“往后咱们府学跟省里和下面打交道的日子长着,借读这事又不是今年办了明年就不办,若要地方上配合府学,咱们就不能光吃肉不让人家喝汤。”
赵安的解释实际可以用“独财不肥”来解释。
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道理。
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做了,并且的确有很大收益,那么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做这件事的人。
借读这事在扬州搞的沸沸扬扬,收费标准也是透明化,把账一算就知府学从中挣大发了。
既然府学能搞借读,那下面的州县学是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