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能偷换答卷。"他又指向东侧新建的号舍,"所有考生食宿在此,连膳食品类都相同。还有:试题活字版,每科三套。考前随机组合。"
公输磐恍然大悟:"难怪您坚持要在藏书楼下设印坊!"老人突然忧心忡忡,"可各县学子程度参差..."
"所以首年仅限咸阳及周边百里。"方铭接过惊鲵手中的活字版,指尖抚过凹凸的文字,"其余郡县按人口推举——大县五人,中县三人,小县两人。"他忽然抬头看向南方,"频阳县虽小,因是试验新政之地,特许三十人。"
现场顿时议论纷纷。方铭提高声音:"推举者需具结连坐!若所荐学子有舞弊,推荐人永不得再荐!"这话如冷水入沸油,工匠中几个明显是士族出身的脸色骤变。
"当然——"方铭话锋一转,从袖中抖出个布袋,倒出数十枚铜牌,"各县可先举行预试。这是学宫特制的''准考符'',背面烙有考生籍贯相貌。"他随手抛给提问的年轻工匠一枚,"就像我们建屋,总得先打好地基。"
那工匠接住铜牌,只见正面阳文"格物致知",背面阴刻着简略的人形轮廓。他突然跪下重重磕头:"小人...小人的弟弟若能得此机会..."
"前提是你负责的这片瓦当,"方铭扶起他,指了指头顶,"不能有半块歪斜。"众人哄笑中,他正色道:"科举考场会比学宫建造更严苛——因为我们要选拔的,是未来撑起大秦栋梁的人材。"
在座诸位多是咸阳周边县城的匠户。"他的目光扫过人群,看到不少沾着泥灰的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估计再有两三日,官府就会张贴告示。"
一个系着皮围裙的中年瓦匠突然挤到前面,粗糙的手掌在衣襟上擦了又擦:"大人,我家小子在频阳跟着里正识字,今年刚满十四..."
"年龄放宽到十至十五岁。"方铭从袖中抽出一卷绢布展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章程,"只要通晓秦律前二十条,能写三百常用字,不分良贱皆可应试。"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有个年轻木匠激动得差点碰倒墨斗:"我妹妹跟着城西老儒生学了三年诗经..."
"女童暂不在此列。"方铭抬手压下议论,"但可报名学宫附属的医卜学堂。"
输磐忽然用拐杖跺地:"肃静!"待声浪稍平,老人颤巍巍地问:"大人,若...若匠户子弟真考中了..."
"那他就是大秦学宫的学生,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