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十八章 波澜再起(2)(2)

!”冯文远悄悄换了个更亲近的尊称。

“嗯!”李景隆点头,“原本的收税怎么定的?”

“原本应天府的税收,大致就是城门税!”

冯文远开口道,“进城的收出城的无,在通济门,正阳门两处设置税所。进城的货物,三十税一....”

李景隆默默听着,心中暗道,“这税率跟白送有什么区别!”

“另外就是水门关的税!”

冯文远又道,“应天府有运河,长江两处水关,收取商船的税率也是三十税一...”

“另外还有铺税!”

他继续说道,“城中商铺,根据商铺大小,每月缴纳税银二至五两!”

“这也是不靠谱的事!”

李景隆心中冷笑,京城之中繁华所在的大商铺,都是有权有势人家的,谁敢去收税?

那些小铺子,一个月起早贪黑才能挣几个钱?你去收税,那不是等着人家皇宫门口叩阙告你去吗?

“哎!”

他心中再次暗叹。

老朱同志,让他带兵打仗,他是不亚于唐太宗的行家里手。

让他使用帝王手段,权谋争斗,他绝对可以比肩汉高祖刘邦。

可说到这治国上....

他老人家大概就不行了。

当然这也跟他的出身眼界有关,他就认为只要天下百姓有饭吃就好,至于做买卖什么的经济之道,朝廷也不要多干涉。

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

你不收税,少收税....最后得了便宜的是老百姓吗?

税收乃是治国之道,你这边不收,可是天下各处州府,私下摊派给百姓的苛捐杂税还少吗?

有明一朝,税收制度的混乱贯穿了三百年的社稷。

该收税的地方不收,变成后来收不上来。

不该收的地方往死里收,导致民乱迭生。

异常发达的商业,变成了权贵和官员的钱袋子,而对国库,没有半点收益。

上至皇帝下至官员,他们的眼睛都盯着农民。

不得不说,对于农民之子建立的帝国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格外讽刺的讽刺。

“去年一年!”

冯文远又道,“应天府课税司,共收取税银八万九千两!”

当然他说这个数,只是单纯的应天府的税收,不算应天府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