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31章 最后结算时依旧逃不过天命的收官——!(2)

器。

你将功勋与战果输入,他便将官职与赏赐准确吐出,分毫不差。

你把战败与失责上报,他立刻下达斩首凌迟的命令,连坐全家,一个不漏。

他的个人能力同样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分析政务、处理事务与信息收集上,几近极致。

即便自幼成长于深宫,却从未被臣下所蒙蔽。

他本人未曾亲历沙场,却能端坐京师,通过千里之外传来的层层奏折,精准掌握前线战况。

要知道,这些奏折来源驳杂,既有将领的,也有地方官的,还有八旗高层、乃至地方王公直接上奏。

其中自然不乏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甚至夹杂私人恩怨而歪曲事实的内容。

乾隆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这些立场各异、角度迥然的奏折细细研读、相互印证,最终还原出前线的真实局势。

不仅如此,他还能分辨出谁在撒谎,甚至能揣摩出对方撒谎的动机!

更厉害的是,他会把所有奏折留档整理,常常回头按时间线对比。

一时的谎言或许能瞒得过去,但随着时间推移,前后矛盾必然暴露,最终被他识破。

例如,当年阿桂在作战时上奏称当地大雨滂沱,乾隆立即联想到几年前当地官员曾奏称大旱求赈。

一对比,立刻查出虚报赈灾的丑闻,于是大批官员被清算。

又如平定回部的雅尔哈善,久攻库车不下,还疏忽大意放跑了已经被困的小和卓霍集占。

再如平金川时的讷亲,上奏折时胡乱粉饰战况,借“春秋笔法”推卸责任,试图欺瞒圣上。

乾隆察觉后,直接下令抓回处斩,毫不留情。

意识到自己表现不佳后,他立刻开始自救,想尽办法把责任甩出去,把战事的失败归咎于他人。

然而乾隆却把他前后上奏的所有奏折摊开来对比——

再结合其他人的奏报,便将雅尔哈善的心思与所作所为一一拆解,看得透彻无比。

真正有能力、有手段的将领与大臣,会被乾隆察觉、重用并奖赏;

而那些无能之辈,在他敏锐的洞察下根本无处藏身。

即便乾隆远在数千里外,你的一举一动也好似在他眼前发生一般。

要是崇祯能有乾隆这样的本事大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更何况,乾隆虽从未亲临沙场,但军事上的见识却属一流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