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58章 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2)

,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然而老朱却硬是逆势而行,完成了史上少有的南征北统。

这是因为在元朝末年,天下大势已经逼迫民众奋起反抗。

元廷推行森严的等级制度,南人地位卑贱,加之赋税繁重、灾荒不断,百姓生不如死。

在那种环境下,南方的反抗力量也爆发出了惊人的韧性。

老朱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崛起。

更难得的是,他本人确实也是个旷世奇才。

在帝王之中,他的军事才能极为突出。

其他起义军纷纷迫不及待地称帝,老朱却能压制虚荣心,听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招,不仅麻痹了元廷,让其放松戒备,也让其他势力低估了朱元璋。

张士诚、陈友谅急于争王称帝,固然有一时声势,但与朱元璋的隐忍相比,最终注定不是对手。

等到老朱羽翼丰满,他面对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抉择时,没有走寻常路,而是主动迎战更强的陈友谅!

换作常人,必然会先挑弱敌开刀,以图稳妥。

但老朱的魄力与格局,让他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朱元璋在与群雄逐鹿时,并没有选择先拿下张士诚,而是把矛头直指更为强大的陈友谅。

他看得很清楚:张士诚心胸狭窄,只会静观其变;而陈友谅恃才自傲,锋芒毕露,野心勃勃。

一旦自己与张士诚交锋,陈友谅必然乘机出兵。

结果不出所料——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彻底击溃陈友谅,坐稳了南方霸主的宝座!

张士诚也果然如他预测的那样,选择袖手旁观。

这一决断,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与极其精准的局势判断力。

在进攻元朝的战略部署上,朱元璋更显统帅格局。

常遇春曾建议直取元都,而朱元璋果断否决,主张先肃清屏障,再夺河南、潼关,切断元朝门户,最后再挥师北上。

这便是统帅与大将的区别:格局大小一目了然。

他高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大旗!

不过严格来说,朱元璋并非单纯的南伐北伐,而是居于天下中央,南北两线齐进,左右并举!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可以说是霸气外露:

一方面任徐达为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