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由于连年征战、经济困乏,几代帝王都奉行黄老无为,轻徭薄赋,与邻国尽量修好。
百姓在和平环境中积累财富,造就“文景之治”的盛世。
但过于强调文治,反而让国家积弱,宛如宋仁宗时期,文风昌盛,武备不足。
汉武帝雄心勃勃,岂容文治偏安?
更何况,南有南越,北有匈奴,河套之地尚未收复。
要恢复始皇的雄风,首先必须统一思想!
于是汉武帝下令禁止诸子百家流传,思想上只许一家独尊。
此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合刘彻之意。
董仲舒借儒家之名,却糅合法家精髓,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这一主张,将皇权合法性推至全新高度。
自此,诞生了“天命”一词。
皇权至上,不容挑战!
帝王若喜,可封神明;若怒,便灭邪祠!
这与当时西方宗教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形成鲜明对比。
董仲舒的另一大主张,是“大一统”。
秦始皇虽统一六国,却未能完成思想整合,秦末农民起义即是明证。
汉武帝则承接其志,推动彻底融合。
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却过于粗暴,制度亦多漏洞。
汉武帝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正,拓展了制度功能。
他不仅证明了这一制度的强大潜能,还亲自将其推向极限,哪怕险些使国家崩盘。
但正因如此,后世皇帝明白了制度的边界与红线。
此后,帝王们只需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便可更从容地运用。
有了红线标注,制度的容错率自然提高,运行起来也能更高效。
这就好比是商鞅画出了蓝图,秦始皇打造了初代机,而汉武帝则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亲自测试了它的极限。
后来的帝王们,基本上就是在这台机器上做升级、改造与维护。
汉武帝对西汉,乃至整个中国的意义,完全可以称作跨越性的突破。
甚至可以说,刘彻之前的大汉与刘彻之后的大汉,几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
他构建了大一统的格局,开创性地完成了大量制度革新。
在他之前,这些根本就不存在,他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