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42章 李承乾:父皇终于决定让魏王离开长安?!(1)

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只有隋炀帝杨广和李世民自己享受过。

而论这两人后来皆是凭借幕僚之力,夺位成功,且都亲手弑杀太子。

从贞观二年到贞观十年,李泰的身份几经变动,从越王改封为魏王——

历任扬州大都督、左武候大将军、州大都督、雍州牧、相州都督等要职。

无论头衔怎样更换,他始终被赋予超出寻常的待遇。

整个朝堂上下都清楚,只要让李泰彻底出居就藩,就能消除太子的心腹之患。

魏征、褚遂良等大臣更是苦口婆心,把其中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

可李世民偏偏执迷不悟,迟迟不肯下决断。

甚至有过一度,他打算让李泰迁居武德殿。

可要知道,武德殿的位置极为敏感,正好处在东宫西侧。当年海陵王李元吉就是居于此地。

若不是魏征力谏阻拦,李世民恐怕真的会让李泰搬入。

此时距离玄武门血案不过数年,李建成当年的鲜血,恐怕尚未完全风干。

这份举动,归根结底是李世民出于父爱。

可惜帝王之家,最无情的往往就是感情。

越是身为皇帝,就越该为子孙算计长远。

即便没有玄武门的前车之鉴,在已有太子的情况下,还去扶持另一位皇子,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选择。

在皇帝眼里,或许只是一份偏爱,或是一种制衡与磨炼。

但在大臣们眼中,这却意味着另一个权力集团的抬头。

对于许多人来说,太子有了自己庞大的班底,他们根本无从插手。

太子即位,对他们未必有什么好处;反倒可能因为种种矛盾而心生隔阂。

此时,已有部分官员倾向于那位皇子。

皇子身份本就自带特权,而权力往往滋生无尽的野心。

李世民当年的功臣集团,不正是这样逐步形成的吗?

身为一国之君,他岂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

然而,因为对魏王李泰的宠爱,储位之争的祸根已经摆在眼前。

可李世民依旧无动于衷。

他始终对李泰倾注信任,却对太子信赖寥寥。

甚至史书中记载,李泰意图弑兄夺储,李世民仍对其怜惜不已。

结果,他终究自食其果。

二十余年前在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