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01章 半步菲奖(4)

一代中杰出的数学家,在组委会邀请成员时他也简单了解过袁新毅目前在研究的课题。

如果这个课题真的能够成功,袁新毅目前也才38岁,是有机会争夺两年后的菲奖的。

第一位华夏自己培养,华夏籍本土的菲奖得主。

如果能够为此做出贡献,这个顺水人情,也算是送得值。

一念及此,肖明非但没有不满,更是立即安排人去推了个白板到休息室里来。

“在尝试用beilinson-drinfeld的几何化方法处理n4的自同形态射时,常规的perversesheaf理论在刻画量子化形变时会丢失关键相位信息。”

袁新毅自然也不会遮遮掩掩,开口说道,同时开始在白板上写下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困扰他的关键点。

想要得到别人的指点,他自然也要表示一些诚意。

他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是大数学家,相信他们的学术道德,并且这么多人在场,还有监控,他也不担心自己的idea被剽窃。

他哪里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如果真讨论出了什么成果,他肯定是最大受益人。

在数学界,往往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师承。

因为近现代数学学科的细分子领域都特别小,即使是同一个大领域的研究者,很可能也看不懂其他子领域的人的工作,这基本上决定了很多领域只有跟着特定的学者走才有成果做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科研对学者的依赖是很强的。

高中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学数学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答疑。

数学文章不会详细到告诉你每一步动机是什么,纯自学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而有好的老师,则会解决很大问题。

这个情况即便在数学入门阶段就已经存在,到后面细化的科目只会更严重,并且一个好的老师对知识会有观点更高的理解,高屋建瓴,学起来自然举重若轻。

而数学界很多论文因为篇幅所限,或者数学家敝帚自珍的心态,证明里面常有大量的防御性证明比如“易得”“可证”“注意到”,它们不影响验证证明正确,但是缺了这些东西,证明可读性就会非常差。

还有大量不出现在证明纸面上的试错过程,像建筑的脚手架一样,房子建完了就拆掉,干干净净,让人不知道建筑一开始怎么建的,还有各种被前人走过的弯路,同样不会出现在论文中,只是被藏在稿纸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