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39章 啥事儿来着?(3)

腰杆,伸长脖子,遥望向御榻一侧,那道时刻带着谦逊微笑,却愈发让人不敢小觑的身影。

“程不识”

“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就此,汉家的朝公百官,有了这场朝议结束后的一个共同任务。

——人肉程不识!

把程不识的老底全扒出来,最好连程不识的祖宗十八代,都查个底朝天!

这不单是为了弄清楚程不识的底细,以求日后能交好——至少是尽量不得罪这位新贵;

更不完全是为了日后,将自家子侄都朝着程不识的方向培养,以图得太子青睐。

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程不识这个人的底细,几乎可以让朝野内外,判断出刘荣一朝,长安朝堂的整体大方略!

一如孝惠皇帝为储,首点儒士叔孙通,便在七年的皇帝生涯,都只忙着健全汉家的礼制;

当今天子启为太子,首点尚书博士晁错,便在即立短短三年之后,将‘削藩策’三个字从理论转化为现实。

如今的太子荣,点了程不识。

这就意味着:肉眼可见的未来,程不识的个人政治倾向,便大概率是汉家未来几十年——甚至是贯彻刘荣这一朝的政治大方向。

众人都忙着回忆记忆中,那仅有的、关于程不识的残存记忆碎片,又或是思考起散朝之后,要如何去打探一下程不识这个人。

以至于都没人发现:不知不觉间,大家都已经默认了刘荣——才刚得封为太子储君,连政治程序都还没走完的太子荣,必定会是汉家的下一任天子

“材官都尉程不识,于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起雁门,因御胡守城有功,为先帝任为中郎。”

百官公卿各怀心绪间,御榻一侧,也响起刘荣那难掩垂涎,却也有些遗憾的话语声。

循声望去,便见刘荣深吸一口气,无奈笑道:“自中郎外放,历任边地各郡的郡尉、郡守,虽无甚功勋,却也不曾犯过大错。”

“——儿臣尝闻: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便愚蠢的认为,兵法中所说的‘善战者’,或许就是程不识这样的人了”

此言一出,殿内百官公卿只齐齐低下头,暗自默念着刘荣方才这番表态,好尽可能将每一个字都记下。

若是有可能,甚至都恨不能变戏法变出笔、简,将刘荣所说的每一个字抄录下来!

不是刘荣面子大,而是刘荣这一番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