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93章 运转的帝国机器(3)

”的真实面目。

一番梳理,简直令他触目惊心。

大明军制,尤以京营与亲军为重。太祖高皇帝立国,设五军都督府统领天下卫所。京师设“三大营”:五军营、神枢营(嘉靖皇帝改的,不是我)、神机营,戍守帝畿。

此外还设有天子亲军,非诏不得调动。

明朝亲军的发展历程较为复杂。其发端于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当时设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隶属于都督府。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设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司统领侍卫亲军。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设置锦衣卫,并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包括锦衣卫、旗手卫等,这些亲军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

永乐朝时,朱棣将“北平三护卫”升为亲军,改为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又将“北平都司七卫”升为亲军,亲军得到扩充。

宣德八年(1433年),将神武前卫及亲军各卫养马军士整编为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至此亲军合计为二十六卫。

然而,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亲军二十六卫的大半精锐部队随明英宗出征,几乎全军覆灭。

此后,除锦衣卫与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外,亲军二十六卫的其余各卫逐渐混同于京营普通部队,由兵部管理,不再是皇帝亲自指挥的禁卫军。

如今,名义上仍有“二十六卫亲军”编制,实则皇帝真正能直接调动、稍具规模的,仅余腾骧四卫及部分由内官操练的“内操军”。

前者尚能充仪仗、弹压街市;后者被士林鄙为“阉兵”,战力存疑。至于缺额严重、形同虚设的其他“亲军卫”,已沦为文臣武将安置亲信、吃空饷的渊薮。

那永乐年间二十二亲军卫拱卫京畿之盛况,宣德所设腾骧四卫专选精锐之旨意,在他心中激起了狂澜!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的怦然心动:他要以“重建亲军二十六卫”之名,以龙骧军体系为脊骨,以陈策、戚金等沙场悍将练新卒,以腾骧四卫及内操军之可用兵员为补充,打碎旧制,重新熔铸一支真正直属于天子、兵精械锐的新亲军!

“刘大伴!”朱由校的声音陡然变得斩钉截铁。

“奴婢在!”

“陈策、戚金、沈有容、曹文诏等诸将,可已抵京?”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