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熊廷弼作为兵部尚书,还试图挣扎一下。
朱由校却不给他机会,盯着他,语气变得深沉:“熊爱卿。”
熊廷弼浑身一凛,躬身行礼:“臣在。”
“朕让你来做这个兵部尚书,”朱由校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不是因为你熊廷弼是进士出身,而是因为你在辽东待过,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
你看到过卫所士兵们朝不保夕,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还要拿着那些破烂不堪的武器,去和凶残的建奴、蒙古人拼命!因为你知道那种无力回天、锥心刺骨的滋味!”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盯着熊廷弼:“所以,朕让你来,是希望你能帮朕,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一个能让将士吃饱穿暖、武器精良、能打胜仗的大明!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啊!”
这一番话,情真意切,直指本心。若是放在方从哲、李邦华等纯粹的文官身上,或许效果不大。
但放在熊廷弼这个曾久历边事、深知军事积弊、又屡遭朝中言官弹劾的封疆大吏身上,却重若千钧。
士为知己者死!
正是陛下这份超越文武门户之见的绝对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支持,让他有机会一展抱负,稳定辽东危局,也让他在满朝文臣的攻讦中得以立足。
此刻,陛下更将整军经武、重振国威的希望寄托于他。
熊廷弼顿时满脸通红,胸膛剧烈起伏,脸上充满了羞愧与挣扎。他想起了辽东将士的苦难,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无力,更想起了陛下的知遇之恩。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声音沉痛而坚定:
“陛下臣臣有愧!”
他深深叩首,抬起头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与决然:“陛下当初擢拔臣于危难,是因臣亲身经历过辽东之困厄,臣目睹卫所崩坏,将士饥寒,军械朽钝,而臣虽竭力维持,却无力扭转大局!空有热血,难涤沉疴!”
“陛下圣明!军制不改,兵备不修,则大明永无强军!若固守文武之见,徒争权柄,而置将士性命、国家安危于不顾,实乃误国之道!
臣,支持重组五军都督府!唯愿新制之下,权责明晰,号令统一,既能杜绝武人跋扈之患,亦能革除文官空谈掣肘之弊,使我大明军威得以重振,虎贲之士能为国效死!”
陛下的信任与眼前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他必须做出选择,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救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