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族群的发展都会受到威胁。”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比奇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批量生产各种类型的防御机器人。巡逻型机器人的生产相对简单,很快就制造出了十台。
警戒型机器人的开发更加复杂。这种机器人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通讯系统,能够协调整个防御网络的运作。
“警戒型机器人的核心是分布式控制系统。”比奇向技术团队解释设计理念,“每台机器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节点,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
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系统的可靠性很高。即使某些机器人被破坏,其他机器人仍然能够维持整个防御网络的运作。
作战型机器人的开发面临最大的技术挑战。这种机器人需要具备强大的战斗能力,同时还要确保不会对无辜人员造成伤害。
“作战型机器人必须具备精确的目标识别能力。”比奇在设计会议上强调,“它们只能对确认的威胁目标采取行动,绝不能伤害族群成员。”
为了实现这个要求,工程师们开发了复杂的身份识别系统。机器人能够通过多种传感器来识别目标的身份,包括生物特征、行为模式和身份标识。
三个月后,完整的机器人防御系统终于部署完成。十台巡逻型机器人负责日常的安全检查,五台警戒型机器人构成监控网络,三台作战型机器人作为最后的防线。
新防御系统的首次实战测试很快就到来了。又一群不法分子试图袭击回收站,但这次他们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防御力量。
巡逻型机器人首先发现了入侵者,并立即向警戒型机器人报告。警戒型机器人迅速分析了威胁等级,并自动启动了相应的防御程序。
“入侵者被发现,启动二级防御协议。”机器人的声音在控制室中响起,“预计三分钟后与目标接触。”
这次的袭击者显然低估了新防御系统的能力。当他们还在寻找传统监控设备的时候,已经被机器人锁定了位置。
作战型机器人迅速赶到现场,它们强大的威慑力让袭击者感到恐惧。面对这些装备精良、行动精确的机械战士,袭击者很快就放弃了抵抗。
“防御系统运行正常,威胁已被消除。”机器人向控制中心报告,“建议对被俘人员进行详细审讯。”
这次成功的防御行动证明了机器人防御系统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强大的防御能力开始起到威慑作用,试图袭击回收站的不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