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这里有个活儿,业务部门报上来的,说某个内部数据分析工具响应速度慢,怀疑是我们这边的安全策略太严格了。你去跟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是,评估一下风险,给个优化方案。"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擦屁股"任务。既要满足业务部门对效率的要求,又要确保安全底线不被突破。
"好。"林晚接过文件,没有多问。
回到工位,她开始研究那个数据分析工具的安全策略日志。很快,她就发现响应速度慢并非安全策略导致,而是该工具自身的代码存在冗余和低效查询的问题。同时,她在梳理其数据访问权限时,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异常:该工具的一个测试账户,在过去一个月内,有多次在非工作时间、从非常用ip地址访问核心客户画像数据的行为。
这个发现让她的神经立刻绷紧了。测试账户、非工作时间、非常用ip、核心数据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透着诡异。
她没有声张,而是调取了更详细的访问日志和网络流量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她发现这个测试账户的访问行为模式,与正常的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存在明显偏差,更像是一种有目的的、小心翼翼的探查。而且,这些访问尝试都巧妙地避开了安全策略中设置的主要告警阈值。
这不是普通的技术问题,这很可能是一次隐蔽的内部数据窥探。
林晚没有立刻向杜仲汇报。她需要更确凿的证据,也需要考虑如何汇报才能引起重视,而不是被当作小题大做或者"新人过于敏感"。
她利用自己对新版"五彩绫镜"加密协议的理解(这是她在研发部参与项目时掌握,但按理说调岗后不应再频繁使用的知识),编写了一个微小的监控脚本,悄悄地部署在了该数据分析工具的后端。这个脚本不会影响工具性能,但能更精细地记录下该测试账户的所有操作细节和上下文环境。
同时,她开始反向追踪那个非常用ip地址。这需要更高的权限和更复杂的网络分析工具,她目前的账户权限不足以完成。她想到了姚厚朴。这位技术天才虽然寡言,但在之前的危机中,他曾展现出强大的追踪能力,并且,他似乎对纯粹的技术挑战更感兴趣,相对不那么在意她的过往。
犹豫再三,林晚给姚厚朴发去了一条加密的内部通讯消息,内容很简洁,只说明了发现异常访问模式,并附上了那个ip地址的部分信息,请求他协助进行更深度的溯源分析,并隐晦地表示希望暂时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