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能不能受影响,有人担心权限收紧会降低效率,争论渐渐变得有些激烈。
林晚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开口。她在观察,在学习,也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当讨论焦点再次回到"如何有效平衡安全与效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时,龙胆草忽然点名:"林晚,你之前在研发部和数据安全部都有经历,从你的角度看,有什么想法?"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她身上。有期待,有观望,也有不以为然。
林晚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迎向那些目光,也迎向龙胆草那双深邃难辨的眼睛。她知道,这是她的第一次考验。
她没有直接回答平衡的问题,而是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众人,调出了一张简洁的架构图。
"我认为,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冷静,"安全和效率并非必然对立。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我们现有的安全体系大多是静态和被动的,就像一座建立在固定路线上的关卡,任何偏离路线的行为都会被拦截,这自然会影响到探索新路径的效率。"
她指着架构图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我们能构建一个动态的、能够感知上下文环境的安全基座,通过持续的行为分析和风险评估,为不同的访问请求动态分配合适的权限等级和安全策略呢?比如,对于来自可信设备、在正常工作时段、执行常规任务的访问,可以给予更流畅的体验;而对于异常时间、异常地点、异常行为的访问,则自动触发更严格的验证和监控。这样,既能保障核心资产的安全,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正常业务的干扰。"
她顿了顿,结合之前"幽灵账户"的案例(隐去了具体细节),简要说明了静态权限管理的潜在风险,以及动态策略调整的必要性。
"这需要底层架构的支持,也需要更精细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初期投入可能会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这或许是实现安全与业务敏捷性共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她的发言条理清晰,观点新颖,并且有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尽管是简化版的),一时间让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几位技术背景的成员露出了思索的表情,而之前强调效率的业务部门代表,似乎也在重新权衡。
龙胆草看着她,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眼神里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微光。
"动态安全基座"他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