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动摇了,想要放弃结盟,与南乾议和。
陈小荣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多次进宫劝谏赵不疑:“陛下,南乾向来言而无信,此次求和只是缓兵之计。若陛下此时放弃结盟,与南乾议和,不仅会失信于盛唐,还会让南乾得以喘息,日后南乾必将再次南下,攻打我朝。陛下千万不能被南乾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啊!”
然而,赵不疑心意已决,他认为南宋的实力不足以与南乾抗衡,与其冒险北伐,不如接受南乾的求和条件,保住江南的安稳。他不顾陈小荣的反对,下令停止北伐筹备,并派使者前往南乾议和。
陈小荣见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心中悲愤交加,却又无能为力。他知道,南宋失去了这次抗南乾的大好机会,日后必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他自己,也因反对议和,被赵不疑贬为地方知州,离开了临安的政治中心。
陈小荣被贬到江南的一个小州担任知州,这里远离战火,风景秀丽,但他却无心欣赏。他时常站在江边,望着北方,心中牵挂着抗南乾大业和国家的命运。他听说,盛唐因南宋单方面撕毁盟约,大怒之下,独自出兵北伐南乾,却因兵力不足,在太原城下被南乾军击败,损失惨重。此后,盛唐国力大损,再也无力北伐,只能固守中原,与南乾形成对峙之势。
而南宋,虽然与南乾达成了议和,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南乾并未遵守承诺,不仅没有归还淮河以北的土地,反而增加了每年的贡银。南宋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怨声载道。高宗赵不疑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朝中奸臣当道,政治腐败不堪。
陈小荣在地方上尽职尽责,关心百姓疾苦,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努力改善当地的民生。他还时常召集当地的文人雅士,谈论国事,抒发自己的忧思。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却引起了朝中奸臣的不满,他们多次向赵不疑进谗言,诬陷陈小荣勾结盛唐,图谋不轨。赵不疑虽未加罪于他,但也对他更加疏远。
被贬至越州的第三年,陈小荣已鬓角染霜。越州虽地处江南腹地,远离宋南乾交战的前线,却也难逃乱世的阴霾。城中粮价一日三涨,流民顺着鉴湖沿岸的官道涌入,饿死的孩童尸体时常漂浮在湖面上,被往来的乌篷船桨划开,留下一道浑浊的水痕。
这日清晨,陈小荣刚在州衙处理完流民安置的文书,州通判周显便带着两名身着锦袍的官员闯进大堂。周显是当朝宰相秦桧的门生,自陈小荣被贬到越州,便处处与其作对,此刻他脸上堆着假笑,指着身后两人道:“陈知州,这位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