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32章-第七个收件人(2)

,只剩下断壁残垣在风中沉默。

苏晚萤踩着碎石瓦砾,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草丛中搜寻。

最终,在一片疯长的爬山虎藤蔓下,她发现了一截没入土中大半的石质地基。

她戴上手套,徒手拂去上面的青苔和泥土,一行模糊的刻痕显露出来:“邮政分局光绪廿九年建”。

找到了。就是这里。

她蹲下身,沿着石基的边缘仔细检查。

就在这时,她感觉脚边的泥土似乎有些异常的松动。

她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试探着挖掘,只挖了不到半米,铲尖就碰到一个坚硬的物体,发出一声沉闷的金属撞击声。

一个小时后,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被完整地清理出来。

锁扣早已腐朽,苏晚萤用铲尖轻轻一撬,盒盖便应声弹开。

铁盒内,整齐地码放着七封信。

信封已经泛黄发脆,寄件人一栏全部是空白。

而收件人的名字,却让苏晚萤的脊背窜起一股徹骨的寒意。

前六封信的收件人,正是那六宗悬案中被认定为“死因不明”的死者。

而最后一封,第七封信上,只写着两个字:沈默。

苏晚萤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她强压着立刻拆开信件的冲动,小心翼翼地将铁盒带回了博物馆。

她清楚,这些看似普通的信件,极有可能是承载“残响”的致命介质。

她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将其交给了文物保护技术组,要求进行最高规格的无损扫描和成分分析。

几个小时后,一份令人毛骨悚然的分析报告放在了她的桌上。

报告显示,信纸上的墨迹成分,并非任何已知的墨水,而是含有极高浓度的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残留物。

构成信纸的植物纤维中,均匀嵌合着微量的、来源不明的人类脑组织蛋白。

结论是,这些信,根本不是用笔“写”出来的。

它们更像是用某种未知的技术,将活人临终前最强烈的一段意识、一段记忆,直接“提取”并封存而成。

更令人惊骇的是扫描呈现的信纸三维结构图。

每一封信的折叠方式都截然不同,扭曲、蜷缩、舒展当技术员将这些折叠方式与案卷中死者的尸检照片进行比对时,发现它们竟与每一位死者临终前最后一刻的身体姿态,完美吻合。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