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秋,还有一个人是赵建国。“1985年,教育局想把青雨中学的旧楼拆了,盖新的办公楼,”赵建国说,“但李老师不同意,她说旧楼是学校的根,不能拆。她还收集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签名,反对拆楼,这些签名就放在时间胶囊里。”
“所以你想销毁那些签名,让拆楼计划能顺利进行?”我问。赵建国点了点头:“当时我是拆楼计划的负责人,要是计划泡汤,我的工作就没了。我找李老师谈过,她不肯交出来,还把签名和时间胶囊藏在了地下室。后来她失踪了,我就一直找,找了四十年。”
“你知道李老师在哪里吗?”林砚着急地问。赵建国摇了摇头:“不知道。但我知道,她肯定还在保护那个时间胶囊。我找了这么多年,就是想找到它,把那些签名销毁。现在青雨中学的新校长知道了这件事,加强了旧楼的安保,我再也进不去了。”
“那些签名不是错误,是历史!”林砚激动地说,“你不能销毁它们,它们是李老师、周曼君,还有所有反对拆楼的老师和学生的心血。旧楼现在还在,就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赵建国的脸色很难看,他盯着林砚手里的钥匙——那把从陈曦那里拿来的、开时间胶囊的钥匙,还挂在她的书包上。
“你们还年轻,不懂这里面的复杂。”赵建国说,他的声音软了下来,“那些文件已经过时了,留着没意义。你们把笔记本和实验报告还给我,我可以给你们钱,或者帮你们办升学的事。”“我们不要你的钱,也不要你帮忙。”林砚说,她把书包抱在怀里,“这些东西是属于青雨中学的,我们会交给校长,让它们留在学校的校史馆里。”
赵建国的脸色又沉了下来,他向前走了一步,想抢林砚的书包。就在这时,一辆警车开了过来,停在我们旁边——是校长报的警,他怕赵***找我们麻烦,特意让警察在学校附近巡逻。赵建国看见警车,脸色一变,赶紧往后退:“你们等着,我不会就这么算了的。”说完,他转身就跑,很快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警察下来问了我们情况,我们把赵建国的事说了一遍。警察说会加强巡逻,还会调查赵建国的行踪。“你们以后要小心,”警察说,“这个人找了四十年,肯定不会轻易放弃。”
我们回到家,林砚把笔记本和实验报告锁进了抽屉。“赵建国不会放弃的,”她说,“但我们也不会。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东西,直到2003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那天。”我点了点头,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虽然还有危险,但我们不是一个人——有校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