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徐地喝了一口水。
“咕咚。”
吞咽的声音在异常安静的讲堂里几乎清晰可闻。
这个短暂的停顿,给沸腾的思绪按下了一个暂停键。
学员们得以从被他话语牵引的激流中暂时脱身,开始反刍这四个字的重量。
陈朝阳放下茶杯,盖子和杯沿发出清脆的“磕碰”。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用目光再次扫视全场,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是为了调整节奏,更是一种无声的掌控,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对课堂节奏的精准把握。
“好,”他再次开口,声音沉稳清晰,“我们现在就来具体看看,这四个字,在未来的阵地上,该如何落到实处”
窸窸窣窣的纸笔摩擦声,首先打破了寂静。
后排和靠墙位置的教员们,以及不少参谋出身的学员,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翻开了笔记本,或是从口袋中拔出钢笔,飞快地记录起来。
他们神情专注,笔尖划过纸张,留下“沙沙”的轻响,似要将这四个字,以及“在我们拥有优势的领域作战,在劣势领域给敌人制造麻烦”的核心思想,牢牢镌刻在脑海和教案里。
更多来自一线的指挥员们,则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他们有的微微后靠,眼神放空,脑海中可能正闪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某次被动挨打的炮击,或是一次代价惨重的撤退,
并尝试着用陈朝阳刚刚提供的“弹性防御”和“活性坑道”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
有的则与身旁相熟的战友交换着极其简短、几乎只有彼此能懂的眼神,轻轻点头,或用口型传递着“坑道网”、“夜间反击”等关键词。
陈朝阳能感觉到,这些学员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旧的思维范式被打破,新的战术构想正在艰难却坚定地萌芽。
他没有给出虚幻的承诺,他指出的是一条充满挑战、却切实可行的荆棘之路。
这条路的尽头,或许依然充满牺牲,但那牺牲将不再是无奈的被消耗。
这种扎根于现实、着眼于破解困境的务实态度,远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打动这些职业军人。
他们沉默的反应,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程度的认可和投入。
所有人都明白,接下来的沙盘推演,将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课堂游戏,而是一次为未来真实战场“蹚路”的预演。
每一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