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574章 烈士暮年(2)

和中安逸,浑然不知道北宋国祚已经不足百年。

若是放在南宋,则是黄河夺淮入海,开始了六百多年的夺淮入海时期。

若是放在元朝,却已经来到了至正年间,朱瞻壑的太爷爷朱元璋刚刚搬家到孤村庄不久,在父亲朱五四的吩咐下,每天帮着地主刘德放牛,民间叛乱已经有了苗头。

除西汉外,没有一个朝代能在这個时期能算作平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明朝的强盛无疑是独占一席的强盛。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瞻壑的执政理念也偏向谨慎细微。

这并非说他对于政策谨慎保守,而是他对政策执行同时十分谨慎,并且要求细致。

他毕竟在吏治底层干过,他清楚知道朝廷的一项政策从京城到布政司、再到府、州、县、镇,最后能被扭曲和放大到什么程度。

如果不好好纠正,那对百姓的伤害将会很大。

例如一条“保持城池卫生整洁”,朱瞻壑就可以在一些巡察御史的奏疏中得知县衙对沿街摆摊商贩驱赶的行为。

朝廷的意思明明只是要求保持卫生整洁,但下面人为了更卫生整洁,则是可以一棒子将部分百姓的饭碗给打翻。

类似这样的行为,朱瞻壑不仅在报纸上刊登消息,更是亲自发表文章,批评这样的行为,同时直接发教令前往县里斥责当地官员。

久而久之,部分官员便也不敢做出这种一刀切的事情了。

只是朱瞻壑也清楚,官员们不敢,并非他们改了,而是他们觉得自己盯得严,所以不敢。

如果自己什么时候松懈了,他们便会立刻卷土重来,将各项政策以最简单便宜的办法传达下去。

至于百姓的生计,以及一刀切对百姓的伤害,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正因如此,朱瞻壑在这次的大朝会上,不止一次的重复了自己的言论,而官员们也纷纷躬身表示听进去了。

随着他交代完,大朝会也进入了六部汇报的流程。

洪熙十七年,大明人口已经增长到一亿二千九百余万人,估计到今年年中就能突破一亿三千万。

在耕地上,自松鹤铁路修通,朱高煦亲自前往吉林城与勋臣们训话后,他们也开始出售一些关内的土地,将精力转移到了松鹤铁路沿边的松嫩平原。

尽管这个时期松嫩平原还有大量的沼泽、积淤地,但许多地方都由于上游不断兴修水利而开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