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574章 烈士暮年(3)

慢慢蜕变为荒地。

这些荒地十分肥沃,自然引起了勋臣们的关注,因此大宁地区的大量耕地正在被不断开垦。

他们开垦的行为成为了一种风向标,对于人口稠密的辽东地区来说,大宁成为了一个可以发家致富的地方。

许多人口开始自发迁徙,大宁人口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增长了三十余万,耕地则是增长了二百多万亩。

除了东北,关内的许多地方也因为人口增加而不断开荒,人口逼近七百万的四川更是在耕种原有土地的基础上,每年稳定开荒三百万亩。

如今的四川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三千七百多万亩耕地,而云南、湖广、交趾各地的开荒工作也进行十分顺利。

正因如此,大明在洪熙十七年正月的耕地数量达到了七亿三千六百余万。

这两项数据,便是大明三代人努力下的结果。

不管是人口还是耕地,亦或者是疆域,大明朝都远胜历代,但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历史是纵向的,时代也在不断前进,所以大明朝比历代厉害很正常。

如今大明朝的财政,已经达到了七千余四十二万贯,这远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快。

当然,相比较财政的提高,支出的增长也尤为吓人。

仅是维持大明如今的政治、军事、教育班子,每年就需要支出五千八百万贯,地方设施维护则是七百万贯。

每年的积存在五百四十二万贯,但这些积存往往都存不下来,因为大明朝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正如眼下正在筹备的西域三大铁路。

“西域的三条铁路,如今还没有勘察完毕,不过总里程最少九千里,而且物资都需要从中原和东北输送,这样的成本太大。”

“如果三条铁路全部修建,即便都是平坦之地,也最少要耗费六千万贯,朝廷最少需要积存十二年才能存下如此庞大的一笔财富。”

“正因如此,臣建议调拨钱粮给西域三个都司,让当地都司将当地煤炭、铁矿开采。”

“臣算过,最少需要拨款七百万贯,但可以将工程耗费减少到五千万贯,能节省整整三百万贯。”

“况且投入建设后,这七百万贯所建设的工厂、矿坑,最少能提供二十万就业。”

“二十万就业岗位,便代表二十万家庭,上百万人口。”

奉天殿上,王回不仅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及这种办法对于西域所造成的环境如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