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通稿里那些“安全系数提升300%”的数据重新建模,补上了方差分析和回归曲线,又从陈墨那儿要来近三年综艺事故统计表,作为对照组。文献综述部分翻出了自己十年前写的硕士论文,顺手引用了两句。
作者单位填的是“传媒学院影视社会学研究中心”,通讯邮箱用了学校后缀。
匿名提交框打了个钩。
他犹豫一秒,取消。
不匿名。
这次不是为了躲审查,是为了亮身份。
鼠标点击确认。
系统提示:投稿成功,等待初审。
他摘下眼镜,袖口擦了镜片,再戴上时,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舆论解剖学。
扉页还贴着当年签售会的标签:畅销书作家陆砚之。
他轻笑一声,关掉页面。
然后打开微博,私信小唐:
“明天早上八点,盯现代传播官网。”
---
清晨七点,古堡片场。
顾晚舟还窝在同一个位置,羽绒服拉链拉到鼻尖,手里换了包新薯片。
林姐走过来,递上热咖啡:“陆教授那边有动静没?”
她摇头,咬了口薯片。
“你说他真能把这事弄成学术研究?拍个综艺还得写论文?”
“他早就不只是写书的了。”顾晚舟眯眼,“他是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干的每件事,都有依据。”
正说着,手机响了。
还是陆砚之。
“过了初审。”他说,“编辑部发了说明,说文章数据扎实,拟收录专题。”
她没急着回话,先咔嚓咔嚓吃完嘴里的薯片,才开口:“所以,我现在是学术第二作者了?”
“嗯。”
“那我要不要写个致谢?比如‘感谢赞助商可口可乐’?”
“别闹。”他声音严肃,“他们认的是研究本身,不是段子。”
她笑出声:“可我就是靠段子活到今天的。”
电话挂了。
她低头看微博,刷新。
没有热搜。
等了十分钟,还是没有。
林姐也盯着自己手机,手指不停下滑:“是不是太硬核了?学术圈的事,网友看不懂”
话没说完,弹窗炸了。
#现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