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沫:“这操作太狠了。”
“不是狠。”陆砚之掐灭烟,“是给他们上课。”
---
三天后早上六点十七分,#陆砚之学术剽窃#蹿上热搜第三。
配图是一本书的截图,标注了所谓“抄袭段落”,文案说他剽窃国外学者研究成果,靠包装炒作成名。五家营销号同步推送,评论区清一色带节奏:“原来顶流教授也是抄出来的。”
顾晚舟正躺在沙发上吃辣条,手机弹出提醒。她眯眼看了两秒,转头问林姐:“谁在搞事?”
“又是赵家那帮人。”林姐咬牙,“还有韩国那边残余势力,资金链查到金昌浩表弟头上。”
顾晚舟嗯了一声,继续啃辣条。薯片袋捏得哗哗响。
她没打电话,也没发消息。只是默默转发了那条热搜,加了个问号。
这一转,相当于给火堆扔了桶汽油。
网友立刻炸开锅。有人说影后这是要保人,有人说她也被骗了。正当舆论越滚越大时,陆砚之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
“建议对比第3章脚注7。”
没人懂什么意思。
直到有个外语系研究生扒出原书英文版,发现那个被指抄袭的观点,原文致谢名单里赫然写着“specialthankstoluyanzhifortheoreticalconsultation”。
紧接着,更多读者晒出自己书上的批注页。“核心模型明明是他独创的”“这书我读研时就当教材用”。
风向开始变。
---
小唐按计划放出论文合集链接。
瞬间引爆二次传播。#陆砚之原创论文实录#冲上热搜第一,反超原来的黑料话题。大量学术账号加入讨论,有人做了对比表格,逐条列出理论演化过程,证明所谓“抄袭”根本不存在。
更有意思的是,那家被指抄袭的海外机构官方账号也发声:“我们曾邀请陆先生担任研究顾问,感谢他对项目前期框架的贡献。”
黑子当场社死。
网友怒骂:“连基本文献都没查就敢碰瓷?”“花二十万买黑稿,结果人家真是原创?”
有博主总结:“这不是剽窃,这是反向打脸教学。”
---
陆砚之坐在书房,关掉所有监控面板。
屏幕上最后一行日志显示:异常ip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