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要进军航空航天业了,哇!好高大上的赶脚!只是再无后续消息,很快便被人遗忘了。
在航空、航天业体系内部,倒是许多人对此事比较了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作为交换的两项技术,在这两个领域可发挥的作用颇大,不少技术难题都将因此迎刃而解。关注度自然比较高。
二是当时参与商谈的代表较多,两位首长的最终定夺又很具谈资,在行业内部早就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
只不过,众多专家对无限未来公司此项举动都不大看好。
厚道点的人惋惜地说,两项一流科技只换了奉旨烧钱的名分,互联网出身的果然大手笔。
刻薄点的则毫不掩饰毒舌:搞软件赚到点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真以为火箭就是铁皮包火药吗?航天飞机就是飞机再多加个发动机?
陈文浩当初说的两不要,更是成了航空和航天两个体系内的共同笑话,一不要国家资金,二不要国家订单。而且还号称要投入一百多亿元,在业内人的眼中,这都成了不懂行的土豪说的搞笑话。
也难怪业内没人看好,实际上,民营资本注册航天公司早有先例,2014年就有人注册了国内首家民营航天公司。随后几年,民营火箭、民营卫星、民营载荷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只不过,这些民营公司大多规模很小,踏进行业后,除去做配套服务的以外,其他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也多是航空航天领域中,技术层次较为低级的部分,属于国家正规军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的部分。
比如说其中最多的民营火箭公司和民营载荷公司,所研发制造的火箭并非是电视转播中的那种庞然大物,基本都是迷你版的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体型娇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有时候甚至不到2米高,箭体直径不超过0.3米,有效载荷不会超过一百公斤。不懂的人甚至会将它误认为火箭模型。
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飞行轨迹“直上直下”,不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入轨、释放卫星等复杂动作。从技术角度看,是非常低级的部分。
这种探空火箭结构简单,有初级的机械加工设备,就能够尝试自行制造发动机,并组装箭体。火箭发动机的结构甚至比汽车发动机还要简单,而箭体材料在公开市场上就能买到。
由于探空火箭价格低廉,远不如发射卫星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