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71章 抡才大典,笔削褒贬(4)

一句“维新之化”,就将其对皇帝的了解,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在维新的基础上,开始展开论述“务本重农”之关键。

与此同时。

李坤则是静坐好半晌,都未动笔。

不为其他,只是在回忆当日辩经时,皇帝的言行举止。

那日他见得皇帝出席,才后知后觉,为何有人特意请他前去观礼。

虽然不知道是谁这样神通广大,又愿意大发慈悲。

但他既然已经踩中了机缘,那么将这机缘发挥在殿试之中,便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至于还债?日后再说罢。

想到这里,李坤终于开始提笔蘸墨。

“臣对,陛下方且望道未见,求治愈殷,乃特进臣等于廷,俯赐清问,拳拳乎安内固本之策。”

“苏轼有言,‘君以名求之,臣以实应之’,矧今陛下以实求之,臣敢不披沥以对扬万一耶?”

“”

同样是例行夸赞一番皇帝。

但李坤在论述完统领全文的总纲后,并未继续在经典、祖训、皇帝身上打转,而是开始论述起时局大弊端。

“今皇上诚欲驱天下之民而皆力于本,其道无他,惟遏兼并、兴度田六字而已矣。”

“民终日不食则饥馁随之,乃今挟末技而轻去其田里者,岂民之皆不乐生哉?田兼并耳”

策论各有的答法。

体现政治见识的同时,也是为了争一争出身。

李坤年纪大了,今年已经三十九,所以,他只求一个二甲出身。

二甲官从七品,赐进士出身,三甲官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按照如今的考成法,一级就是三年堪磨,不可不重。

至于一甲,他就不敢想了。

不过,李坤不敢想,李三才却很是敢想。

一甲的翰林编修、修撰,可比庶吉士又少了三年堪磨。

至于他凭什么这么敢想?

好歹是大院子弟,总是比外人更加了解皇帝。

他将父亲所转述的朝中关于皇帝的总结,在脑海中尽数淌过,辅以两次遇到皇帝,其展现的行事作风,逐渐勾勒起皇帝的性情来。

半晌后,李三才缓缓落笔。

“臣对,惟我太祖高皇帝藉田有谕曰,欲财用之不竭,国家之常裕,鬼神之常享,其必由农乎?大哉王言,谆谆乎重农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