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2)

子写青苔赋的那个!”杜十六笑着介绍,“杨炯,这就是王勃,你不是一直想认识吗?”

杨炯没等王勃开口,先往前迈了两步,盯着他的眼睛,冒了句:“神降之才!”

王勃愣了愣,随即笑开了——这评价够直接,他喜欢。他把手里的茶盏推过去:“先喝茶,别忙着夸。你那篇青苔赋我读过,‘高堂始覆,曲池初平’,写得够劲,比那些宫里人写的花花草草强多了!”

杨炯接过茶盏,碰到温热的瓷壁,也笑了:“你才是真厉害!乾元殿颂里‘紫宸迁座,丹墀纳陛’,那气势,我写不出来。”

两人就这么对着坐,你一句我一句,从诗经聊到汉赋,从眼前的柳絮聊到远方的塞漠。

杜十六在旁边插不上话,只能笑着喝茶——这俩孩子,像是认识了十几年似的,连对诗的喜好都一模一样,都讨厌那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浮华句子。

“现在的文坛,太死气了。”杨炯放下茶盏,手指敲着桌案,“上个月我去参加王府的诗会,满篇都是‘翠袖’‘红妆’,骨气都没了。”

王勃点头,眼里闪过一丝锐光:“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得改改这风气,把诗写得刚健点,写点真东西——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你说行不行?”

杨炯抬起头,眼神亮得吓人:“太行了!我跟你一起!”

那天的茶舍里,柳絮飘进窗棂,落在两人的诗稿上。初唐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双子星,就这么正式交汇,往后的日子里,他们要一起掀一场“文学革命”的浪潮。

“天涯若比邻”的震撼

没过多久,王勃、杨炯就跟卢照邻熟了。三个年轻人常聚在杨炯家的小院里,抚琴论诗,有时能聊到深夜。

16岁那年,杨炯的好友临津房少府要外放,他写了首送临津房少府,拿给王勃看。诗里写“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没有半句哀哭,反而透着股“他日相逢定有期”的豪迈。

王勃读完,拍着桌子叫好:“这才是送别诗!别学那些人,一写离别就哭哭啼啼,好像这辈子见不着了似的。这诗,能传世!”

杨炯被夸得有点脸红,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他要写更不一样的诗。

第二年秋天,杜十六要去蜀中当县尉。那天在城外的灞桥边,秋风卷着落叶,送别的人不少,哭哭啼啼的也多。王勃没说话,从怀里掏出张纸,提笔就写。

笔走龙蛇,很快一首诗就成了。他把纸递给杨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