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王维:士族文人的“精神逃荒”(4)

就像你躲在屋里避雨,听见外面的雷声还是会怕,王维也一样——他能躲在辋川里不被战乱打扰,心里的迷茫、对未来的不安,还是挥之不去。这时候,禅宗就成了他的“心理医生”。

王维信佛不是晚年才开始的,他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就带着他读佛经。但真正让他找到“心灵解药”的,是神会禅师。

神会是禅宗南宗的重要人物,他主张“顿悟见性”——意思是不用天天打坐、背经,只要你心里通透了,在日常生活里就能成佛。

这种禅法,和王维的性格、处境太契合了。那时候的王维,既没力气再去官场“卷”,也不想像苦行僧一样折磨自己,神会的禅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的“锁”。

王维特别聪明,他没把“禅意”当成枯燥的佛经来背,而是把它揉进了诗里,变成了每个人都能看懂的“生活禅”。

比如他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你读这句诗,是不是觉得心里一下子就静了?雨后的山是空的,没有车马的声音,没有吵架的声音,只有风轻轻吹过树叶,只有泉水在石头上流。

这种“空”不是“啥都没有”的冷清,是“心里没杂念”的踏实。以前的佛教要么讲复杂的“因果轮回”,要么搞隆重的“法会仪式”,普通人听不懂也学不会,王维把“空寂”变成了“空山”“新雨”“秋夜”——谁都能想象出这个画面,谁读了都能觉得“舒服”。

还有那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多简单啊——人闲着,看着桂花慢慢落下来,夜里的山安安静静的。可这里面全是禅意:你得“闲”下来,才能看见桂花落;你得“静”下来,才能觉得山“空”。

这不是让你消极避世,是让你在忙碌、混乱的日子里,找到“慢下来”的办法。王维在辋川里,就是这么做的:他不会急着去想“明天会不会有叛军来”,也不会愁“以后还能不能当官”,专注于眼前的事——看一场雨,弹一首琴,和朋友聊聊天。这种“专注”,就是禅宗说的“活在当下”。

他还写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芙蓉花在山里开了又落,没人看见,可它还是照样开。这诗里藏着什么?藏着“不被看见也没关系”的坦然。

安史之乱后,很多士族觉得自己“没用了”,因为没人再需要他们当官、管事儿,王维用这首诗告诉他们:就像芙蓉花一样,就算没人看见,我们也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