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王维:士族文人的“精神逃荒”(3)

维在辋川的日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闲坐,而是“接地气”的安稳。每天清晨,他会跟着仆人去田里看看庄稼,要是天旱了,就组织人去山泉边引水;上午的时候,他会坐在竹里馆里弹琴,竹子把声音裹得软软的,不会传到太远的地方,不怕被外人听见;下午要么去华子冈上散步,看夕阳把山影拉得长长的,要么蹲在白石滩边,看水鸟在浅水里啄小鱼;到了晚上,他会和鹿苑寺的僧人聊天,听他们讲佛经里的故事,有时候聊到深夜,就住在寺院里。

那时候外面是什么样子?长安城里的房屋被叛军烧得只剩断壁残垣,洛阳的街道上到处是乞讨的难民,而辋川里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田里有庄稼,身边有朋友,耳边有琴声,这种对比,就像在暴风雪里裹着厚棉袄,心里踏实得很。

更重要的是,辋川给了王维“找回自己”的机会。安史之乱后,士族们最痛苦的不是饿肚子,是“丢了身份”——以前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的“顶梁柱”,是文化的“传承人”,可现在,他们要么是“逃难者”,要么是“伪官”,要么是“无业游民”,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了。

但王维在辋川里,能重新做回“士族文人”:他可以慢悠悠地观察“雨中草色绿堪染”,看雨丝落在草叶上,把绿色晕得像能染透衣服;他可以在春天里和朋友裴迪一起游山,裴迪写一首诗,他就和一首,两人凑成辋川集,把辋川的二十处风景都写进诗里;他还能画画,用墨笔把辋川的山水画下来,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辋川图——这幅画后来成了文人画的典范,连宋代的苏轼都夸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你觉得“雨中草色绿堪染”是句简单的写景诗,这里面藏着士族文人最后的“审美狂欢”。就像暴风雨来临前,最后一缕能晒到身上的阳光,王维抓得死死的。他写的不是草,是在乱世里好不容易抓住的“小确幸”——是能安心看一场雨的从容,是能和朋友唱和的雅致,是能把风景变成诗画的能力。

这些东西,是叛军抢不走的,是朝廷夺不去的,是士族文人最后的“尊严”。别的士族要么在逃难路上哭哭啼啼,要么在官场里装孙子求生存,王维却能在辋川里写诗、画画、学佛,不是他运气好,是这庄园给了他“底气”——至少不用为吃饭发愁,还能有心情琢磨“美”。这辋川别业,哪里是他一个人的“别墅”,分明是整个士族文人的“精神避难所”。

光有“避难所”还不够,心里的“慌”怎么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